本帖最后由 晨钟 于 2014-12-29 16:55 编辑
怀念王复治老师
晨钟
今年夏天,偶然遇见当年师范学校的琴友。寒暄中,谈到了王复治老师。琴友有些伤感地说:“几年前王老师生病已去世!”我的眼睛模糊了…… 王复治老师是LF师范的音乐老师。在我的印象当中,他是一位超级小提琴师。其实,王老师并没有教我班的音乐课,我与王老师的结识还是从学校的小提琴组而起。 王老师于一九八九年秋从东风小学调至LF师范教师一级的音乐课,而我当时已是师二级的学生,与王老师教学“失之交臂”。王老师一上任就是三把火,首先筹备设立乐器小组,要求学生面试合格才能录取。记得我去参加面试时拉了一首二胡曲《送战友》,自我感觉还好,但最终没有录取我。一时间,我心中一片惘然。 学校开始设立两个乐器小组,一个牧童笛组,一个小提琴组。每天,一听到乐器组的同学在练习乐器,悠美的旋律触动着我的心弦。而我,只有临岸羡鱼的份啦!哎!还不如退而织网。 星期天,我与同学相约至县区、市区逛一天商店,终于如愿以偿,自费购买了日思夜念的小提琴。当时,一把小提琴的价格最便宜的要一百二十五块钱,可我一个月的伙食费还用不上五十块钱,那是多大的一种奢侈啊! 于是,我开始有了自己的琴,可以随心所欲,像HD同学一样,天天练琴。HD是小提琴组的成员,他的琴是向王老师借的。只要不影响同学们学习、休息,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室、宿舍、操场练琴。悠扬的乐声在空气中荡漾,撩人心怀。在宿舍里,HD就是我的启蒙老师,C大调、A大调一般的练习曲,我悄悄地学会演奏了。 一九九零秋,学校又一次招收音乐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应对明年建党七十周年全县文艺汇演。一个是声乐小组,由林老师负责;一个是小提琴组,由王复治老师负责。 那天,小提琴组面试,教室里挤得水泄不通,足有八十多人,不论那个年级的学生都有。讲台上放着一把小提琴,王老师一个考官端然肃坐。王老师问:“谁先上来拉?”学生们面面相觑,竟然没一个敢碰小提琴,怕出丑!因为这些同学基本上从来就没摸过小提琴,怎么能拉? 机会来了!我自告奋勇地上台,二话没说,拉起了《四季调》,优美的旋律仿佛从娴熟的手指头中悠然流出。一曲未终,王老师连声说:“好!好!你先定下来!”我内心欣喜若狂。王老师他没想到吧!竟然有人“无师自通”就会演奏?接着,其他同学逐一上台,有的也会拉简单乐曲,有的会拉1、2、3……有的连琴和弓都拿不好,有的甚至不敢碰琴。王老师虽然有些失望,但最后还是勉强敲定二十人,组成小提琴第二组。 我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参加乐器小组练习了。别人用的是学校的琴,我用的是自己的。因为是自己的,王老师教过的曲子,我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进步比一般同学要快。每天傍晚吃饱晚餐、上夜自修前,YD同学清翠的笛子、HD同学与我悠扬的小提琴合奏曲就会在我们的宿舍响起,宛如校园一道无形的风景。 王老师教琴总是一丝不苟,严格,严肃。每次练琴前,他都要把二十把小提琴一一仔细进行校音,用音叉定音,一根一根,小心翼翼地校正,才交给学生练习。我自己用定音器定音调过的弦,到他手里依然不放过。王老师身材瘦弱,表情严肃,两眼炯炯有神,大家都很敬畏他。也许是学生学习不认真,或者拉不好琴造成的心情吧!有时一个音、一个节奏不准确,他会要求学生连续反复地练习,不厌其烦,直到他满意为止。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份苦差使,一种折磨,甚至有的想打退堂鼓。而我,却乐在其中。因为我知道,学好琴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兴趣就是动力,有动力才能有恒心。 过了几个星期,一天上午课间时,有位同学叫我名字,说王老师找我去他的房间。我到音乐室,他正坐在钢琴旁边,对我说:“从今天起你到第一组来练吧!第二组对你来说太简单,浪费时间罢了!”我高兴极了,要知道第一组的同学已经练习了一年多了,我可以插队,证明王老师是多么器重我。其实,我当时心里并没有底,还是怕跟不上一组的同学,干脆两组都一起学!本来每星期二、四是第一组练习时间,星期三、五是第二组练习时间,这样,我每周四次都参加,琴艺自然进步更快。 九一年元旦,我们小提琴一组在学校表演《瑶族舞曲》、《红色娘子军连歌》小提琴合奏曲。彩排时本来是让一位同学来指挥的,但是怎么弄王老师就是不满意,最后决定演出时由他亲自指挥。十一男九女的乐队(一位女同学弃权,由我顶替)在元旦文艺晚会压轴演出,引起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 新学期一开学,学校开始筹备练习纪念建党七十周年的演出节目。林老师每天早上带着声乐组的同学在教室里“咪……吗……” 练歌喉。我们乐器小组的同学每天在王老师的指导下练琴。临演出前三个月,两组合作,练习大型合唱曲《七律·长征》。在教学楼四楼大厅集合,整齐排列,后三排站立八十名男女合唱演员,二十名小提琴手坐在在前面一字排开,各琴手前面再摆上谱架。由一位老师领唱,另外还配上几位老师演奏电子琴、高胡等乐器,王老师任乐队指挥。这样大型的彩排,每星期都要进行一次,直至正式演出。 有一天,王老师递给我一张乐谱《草原儿女》,叫我跟另外三位乐队的佼佼者一起合奏。我发现这是F大调的,不是常用的C大调、A大调,一下子还真拉不好。“别急!回去认真练!”王老师说,“只要确定音位,熟能生巧”。经过反复练习,第二天我就能拉出这首曲子了。原来,这是王老师要我准备参加的又一个节目! 七月一日傍晚,太阳西斜,我们早早吃饱晚饭。几位老师为我们大约一百人的演出队伍化淡妆,涂口红,擦脸粉。统一服装,要求男生一律穿白色短袖衬衫、黑裤、黑皮鞋(我自己借的)、红色领带(学校发的)。然后,骑着单车,提着琴,一起到陆城影院按票就座。一边看节目,一边等候演出,演出时提前到舞台后面作准备。 全县的文艺节目非常精彩,有各单位的合唱、独唱、舞蹈、乐器独奏、乐器合奏……其中,我们学校教师队的民乐合奏,同样精彩,别具一格。 节目演出一半左右,王老师带我和另外三位小提琴手上台,一起在幕后演奏《草原儿女》,为幕前的两位女同学(其中一个女扮男装)伴奏。两位同学穿着美丽的蒙古族民族服装,在优美的小提琴旋律中载歌载舞,让观众浮想联翩,仿佛看到辽阔的大草原,小英雄快乐放牧、英勇保护羊群的故事。 我们的大合唱《七律·长征》被安排在最后压轴出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两位同学铿锵有力的朗诵后,合唱团八十多位同学一声“啊……” 拉开了激昂的旋律。在王老师双手飞舞似的富有节奏地指挥下,沈老师浑厚的男中音领唱,与众同学的伴唱、乐队的伴奏形成一种立体和声,引起所有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此后,我毕业离开师范学校参加工作,很少机会见到王老师。大约六年后,我有一次带学生到师范参加面试,见过王老师一面。他居然还认得我,并叫我的名字,让我受宠若惊。没想到那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王老师的音容笑貌,永远活在我心中! (2014年8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