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朴璞文学论坛

搜索
热搜: 诗歌 文学 灌水
查看: 5969|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量孤寂

  [复制链接]

3

主题

0

好友

109

积分

沙粒

石子
2 颗
帖子
109
在线时间
8 小时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24 10:34: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因为孤寂,所有的也只剩下些阅读后感了----题记。
                 时光的印痕---读晓吾诗《夏日的最后断想》
                           文:思航
                           一
    在急促或缓慢地流逝的时间长河里,每当季节交替,在律动的时序中的某个断层、在一些隐约的缝隙间,总有某些极朦胧的细节以一种模糊的信息形态向外间传送,而敏感的诗人就在灵光闪烁中紧紧抓住这样的瞬间,以一些片断的感想铭记了这一度的存有。
   《夏日的最后断想》此诗的主题是明朗的,全诗围绕着从夏日终结时景物外在的现实呈现引发的内在感想,进而触及关于时光乃至人生的一些存有的本貌。诗人将夏日这个主体置于时空这个广阔的背景,并将这些景物由远及近,从全景到个别的细节一一罗列、呈现,再因循时序的进展逐次展开。
                           二
    如以时光为轴心,那么夏日就是在时光表面上的中心指针,绕其旋转的轴点就是现在(夏日)向未来(秋日)滑行时印下的痕迹,而诗中关乎时光变异诗行的阅读,适宜循着这些轴点进展前进。
1
最后望一眼那片灿烂 然后
转身
剪一片华丽的阳光收藏进记忆深处
让它的余温 烘烤
那一段渐渐冷寂了的诗行
    “最后望一眼”是时光指针的起点,在“转身”的一瞬开始了时光的滑行。诗人没有明示起点的季节所在,但“收藏”这个动词是结束形态的隐喻,而“灿烂”、“华丽的阳光”、“烘烤”的用词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炽热,“渐渐冷寂”是时光指针滑行时炽热感觉的最终走向,即夏季向秋季过渡的一种暗示。这是诗者向读者呈现出的一幅夏日远景与全景图。
2
时光长出触角 只向前伸展一分
便已探到一丝凉意  
那些浓密的生长
将在下一个季节里 萎去 
或者结出果实
   “时光长出触角”是一种拟物描写,“伸展”是时光滑行前进的动作,“探”则是时光的可感的形象表现。浓密的生长的一些,在下一个季节里萎去或结出果实,是生长的客体在时间中的一种变质,而“萎去”与“结出”两个动词是对事物最终结果一种或然性的思考。“浓密的生长”是夏长,“结出果实”则是秋收,这与秩序化的自然规律相契合,是季节从夏到秋逐渐推移的一种明示,也是景物由远而近的一种推移。
3
一片枯叶还没落下
已告知秋的来临
转身时 你的回眸
让曾经璀璨于骄阳之下的汗珠
黯然失色
我停止思想
清风停止呼吸
    此节已是一种揭示,揭示了秋之将临,是对第一节“转身”动作的承接与延续。“回眸”是夏日作出的最后的一丝挣扎,那一片没落下的枯叶,是夏日的象征,它饱含了一切的不稳定性,此刻因一切静止(想象中的),所以它仍是悬挂枝上,只要在转念、轻吸这样的一些时光变异有些微表现时,它即会坠入秋的空茫,而这一刻的空茫却是至美,一种让人屏息的美。
    介乎于虚实间的这片枯叶是夏日的全景中的个别细节,是一个局部的特写,以此感受一种生命的沉积,这是对上节“萎去”的或然性的确切肯定,从这特写中看出一切的事物都将随时光的年轮远去。
4
在一场盛宴将散之时
我学会了微笑
就让那些有关风月的故事
在季节之间流传吧
如蝶 在视线的尽头 
翩翩翻飞
    这是景物由近及远的一种展现。“盛宴将散”、“视线的尽头” 暗喻夏日已将逝去。这刻,时光的指针已滑行至将与起点呈90度的位置,彰显着秋季的来临。 “我学会微笑”是诗人将“我”渗透景中并以情取代景,面对时间的催迫、早得以预知的时序等等现实困境,诗人无奈地目送这个夏日、那些故事逐渐消逝,如蝶翩飞。
5
一定有些什么的
一定有些不能抹去的痕迹
如水印 隐在昨天和今天之间的夹层
凸凹之间 生动再现
只是 再不能将这一个夏季还原
    时光的指针滑行至此,夏季终点与秋季的始点最终得以重合。此刻,诗人从现在(夏日)这个立足点挪开,以另一个时空(秋日)回看原来的夏日。
    “痕迹”是上节“蝴蝶翩飞”动作后留有结果,而“水印”这个意象,是诗的高潮,更是诗末的顿悟。“水印”在诗中喻作季节、人生存有等的一些,而水印的本质是纸张迎光透视时才可清晰看见的标记,当两者相互进入对方并交相隐喻,水印的一些个性的基本特征:可证明性、不可感知性等,在时光的透视下成为了一种共性的特征,并刺激了各种可能的诠释,如时光的永恒、人生存有的可感,以及记忆的回音、未来的展望等。
    诗末的最后一句,是诗人断想后现实的回归,骤然惊觉断想的最后一瞬已成久远,所遗留的只是些如淡淡印痕的诗行。
                            三
    阅读《夏日的最后断想》时,读者能感觉到整首诗的节奏与意象如主题一般,是准确而明朗,却又不失耐读的,因诗中溶入了对时空、人生等一些知性的省思以及洞释后的深邃。如说诗中仍存有不足,我以为是3、4两节中的某些细节处理上的问题。
    对于抒情,女诗人较情有独钟,或许晓吾也不例外。诗的首节与第2小节,重点在外在的景物中,而到了第3节的末两句“我停止思想/清风停止呼吸”,诗人已试图将“我”渗透景物其中,再看第4小节中的第二句“我学会了微笑”,这已是以情取代景的行为,不难读出一些孤芳自赏的味道;接着看“就让那些有关风月的故事”此句,“风月”是一个多性词,但在人们约定俗成的认知中,是一种情感的象征,由此可见“风月”一词应用在诗中是从语法上对语意延伸的一种严重的拘限,是将诗从本应有着的放眼开阔天地的高度与深度,再次回落到惯有的自身的视野对外在的世界的投射,并抒发着一些极自我的感情中去。
   曾想过将第4小节整体去掉,可是第五节的“痕迹”将从哪个方面着手寻找?但如将“我学会了微笑”及“有关风月的”这些字删去,则相信对诗的整体不会有太大影响,更有给诗解缚的感觉。如此,第3小节中“我停止思想”这句也是可以省略的,毕竟因有“清风”的存在,丝毫无损那回眸一瞬的美。
                                                                                                2009-8-22

1

查看全部评分

3

主题

0

好友

109

积分

沙粒

石子
2 颗
帖子
109
在线时间
8 小时
2#
发表于 2009-8-24 10:39:26 |只看该作者
借论坛个清静地堆放一些读后感,因算不上评,所以当灌水的,请版主理解,谢谢.

3

主题

0

好友

109

积分

沙粒

石子
2 颗
帖子
109
在线时间
8 小时
3#
发表于 2009-8-24 10:43:28 |只看该作者
  沉默的独白-----试析《听枯萎发出声响》
                                                   文:思航
    记得有位读者曾说:“其实《听枯萎发出声响》这首诗歌最让我不欣赏的就是题目,恰恰是这太诗意的题目影响了诗歌的表达。”对此我持反对意见,恰恰因为此反讽暗藏的诗题所凸显的当今现实社会外部世界逐渐荒废、人的内心世界逐渐贫瘠直至枯萎并预见了死亡的主题,如一根无形的丝线,将看似不太关联的七小节诗有机地串联了起来。为何说《听枯萎发出声响》是一个反讽诗题?是因全诗以隐约无声的“枯萎声响”开始,亦以作用以“想”与“看”两种动作的“枯萎声响”告终,通过联想的思辩证明“想或看枯萎发出声响”是一种现实中的想像,但却是思维里的真实,从而确认“听枯萎发出声响”是深具反讽意义的一个伪命题,而诗中叙述者的独白则是读者所听到的沉默中的语言。
    叙述者初始对“枯萎”是一种隐约自觉意识。譬如首节,在一般常理下的认知,“水”与“时间”是全然的对比。“草”是河的旁边老家的喻体,也是“枯萎”这个词特定修饰的主体,再有就是整首诗情调的奠定基础,它显得诚实,质朴与自然。而水、草两个意象的并置,增加了现实的逼真度,从而使“骨”这个意象隐喻“枯萎”更具说服力。“她说,草不言/她就是草。她说,水无声她就是水。”这是一个肯定句式, 经岁月沉澱,老家不再只是老家,她更是悠远的代名。而“不言”、“无声”显示了枯萎形成的特质:是一种听不见的、静谧的时光变异。
    第二节只能说是叙述者在整组诗意象运动中的承转起有一种润滑作用,从而使隐喻与转喻的组合与变换更加的灵活与有效。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节中牵引出此诗产生并存在的关键人物---一个哭泣的老女人。对于老家与老女人这样的邻近关系,叙述者对此如何进行点与面、整体与局部的换喻处理?不禁让读者有所期待。
    第三节首句中的“隔河张望”。是谁在张望?读者的好奇由此而起,或从后几句中探寻答案。灯熄灭、打工、拿火钳、揭锅盖、摸米斗等都是一些很自然的、存在于现实生活的一些意象,是现场的实景。但通过了量词五、四、三、二、一的配合运用,不禁让读者藉此意象联想:如此的渐次递减不正是生命渐渐枯萎的象征?“她最后一次摸到米斗,把饥饿扔到一旁”与首节“她/还在漂流”一句遥相呼应、“她的四个儿子打工在外,下落不明”此句中的“下落不明”,虽隐涵了死亡的气息,显然生机依然藏存,这些意象均向读者暗示为何只是枯萎,而不是死亡。“她”的“抽动”、“听”、“摸”等动作暗示着她目不能见物,那么隔河张望的就是叙述者,如此,再次辩证了“看枯萎发出声响”是一种真实,存在于思维的真实。
    “或许她早已目不能见物”是对上一节的承接,“她”指代老女人。如果说第二节牵引着一种整体(老家)到局部(老女人)的走向,那么第四节却是以点(老女人)及面(老家)的一种传带。诗中的“或许”包含了不确定意涵,如一种逆转的思维,质疑着“想与看枯萎发出声响”的真实性。“这所有的一切过程只是传说中的河流在/轻轻地,轻轻地,轻轻地,流淌”诗中的“一切过程”包括了人的生、死以及自然景、物的繁兴、荒废的过程;“传说中的河流”是想像出来的意象,同具实与虚的美感,喻指时间的长河;轻轻地流淌则是叙述者对现实必然性一种承受的表现。泪中没有水和盐、哭泣没了声音、没了悲情的“她”则在这虚实之间被赋予了老家及老女人这样的双重身份。
    “空气中丧失欲望流窜。她停止挣扎。死亡很平静/麦田里还留有蟑螂、耗子新近打斗的痕迹/这一切都是自然的。”在这几句诗行中,叙述者首次向读者展现出“老家”---当下乡村的缩影的近乎荒废的一个外部形态和对死亡的一种预见。“死亡”是一个抽象语,经由“麦田里还留有蟑螂、耗子新近打斗的痕迹”这个完整的意象,变得很具象,再经由“丧失”、“流窜”、“停止”、“挣扎”等抽象动作使之完成,从而使诗充满了想像及回味的空间。“这个世界已经相当冷漠/你不需要激动,你的感动什么也没有改变,只是/只能是,徒增感伤。”诗中的运用了冷漠、激动,感动,感伤等一系列的抽象词,叙述者不惧如此的措辞流于滥情的巢臼,只因他要准确地表达出对养育自身的一方水土不懂爱恋、不懂感恩的、逐渐贫瘠的、人性的枯萎的一种焦虑与痛苦的心情。至此,整首诗的主题在这一节中全然的揭示出来,且再次辩证了 “枯萎发出声响”是可以看见、可以想像的“现象”,并肯定这种“现象”在思维里的真实性。
    整首诗中叙述、抒情兼有的一节应该是第六节。在夜深人静时,叙述者“坠入水中”,跳脱了时空的限制,进入了回溯童年的真切记忆。“油炒豆”、“热鸡蛋”、“粗糙的搀扶”、“纯真的呼唤”等一些记忆的本身、可以想像得到的旧时村落繁兴景象、淳朴的人情风貌,统共地也只成为了一首诗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当面对曾亲厚熟谂的人事或物怀有一种快乐盈满的情感去怀旧的同时,却被现实存在的一种满目沧痍的境象带来的忧伤失落感所替代,这不由得让叙述者与读者的心同时震撼起来。在这一刻,“我”不是一个叙述者,也不是一个孩子,而是在一个细小的躯体下演示某种情感的“鱼”。
    至此,读者肯定已不怀疑“老女人”的本身兼容着老家的特性。末节“面对这个似曾相识的老女人正一瓢一瓢地泼出/生命残剩的浪花,有一种震撼擂击耳鼓”中的“泼出”、“残剩”等动词再次与首节的“她/还在漂流”呼应,说明枯萎的动作仍在进行,枯萎的声响仍然不绝于耳。而这种根本听不见,却如雷贯耳的震撼声音经过质疑、逆转、思辩后,最终已得以消融成一种可想可看的“枯萎发出的声响”。
                                                                                   2009-6-13
附弄春十三月诗<听枯萎发出声响>
题记:母亲节前夕,看一个老女人在哭泣
一)
老家是浮在水面的草。被水养活,被水吞噬
事隔多年,水洗清了她的肠胃,她
还在漂流。她只剩下骨。其实骨
也不知道是谁的。她说,草不言
她就是草。她说,水无声她就是水。
二)
我是吃草长大的人生下的孩子。所以至今
依然保持感恩。保持,对草静静注目,对水
对流动,对所有一切,易于容纳的事物都亲近
五月又要涨潮了。。。一个老女人
在哭泣。隔着一条河
三)
隔河张望。五个方位,五盏灯同时熄灭
她的四个儿子打工在外,下落不明
她的手抽动了三次,终于拿住火钳
她第二次揭除锅盖,听水早已沸腾
她最后一次摸到米斗,把饥饿扔到一旁
四)
或许她早已目不能见物
或许她的泪中早已没有了水和盐
她的哭泣早就没有了声音,没有了
悲情。这所有的一切过程只是传说中的河流在
轻轻地,轻轻地,轻轻地,流淌
五)
空气中丧失欲望流窜。她停止挣扎。死亡很平静
麦田里还留有蟑螂、耗子新近打斗的痕迹
这一切都是自然的。这个世界已经相当冷漠
你不需要激动,你的感动什么也没有改变,只是
只能是,徒增感伤。
六)
已是夜深人静。我坠入水中,把自己还原成
一尾鱼。继续与草,与水为伍。努力想起
自己当初的样子。为一粒油炒豆
一个热鸡蛋,一个粗糙的搀扶
眼里沁着泪水,纯真地呼“姨”的样子
七)
面对这个似曾相识的老女人正一瓢一瓢地泼出
生命残剩的浪花,有一种震撼擂击耳鼓
其实根本就听不见,什么也听不见,我只是在想
在想。在看,在看
枯萎发出的声响

10

主题

0

好友

7549

积分

贵宾

Rank: 2

石子
386 颗
帖子
7541
在线时间
1646 小时
4#
发表于 2009-8-24 10:50:53 |只看该作者
思航把这么好的东东放这里,真是埋没了呀。
还有,这里是三五知已好友交流的好地方,还望思航有空多来这里交流

悠悠流水,流水悠悠,流悠悠水,水悠悠流。

3

主题

0

好友

109

积分

沙粒

石子
2 颗
帖子
109
在线时间
8 小时
5#
发表于 2009-8-24 10:52:26 |只看该作者
从《爱情》中看经验的综合尝试
                                                         文:思航
    “经过厨房看到这样的场面——/母亲灶前炒菜,父亲灶后生火/并用欢快的话语交谈着儿女的事情”。在这个场景中,诗人是在场者,他试图将这一种未经分析、表现的纯个人经验,即“主观经验”让读者分享。
    曾读过云端诗作的读者应有同感,就是他比较着重于观察与思考,采用的是一种“主知”式写作。《爱情》此一首,如“是岁月,提升了他们的爱情”、“ 在爱情对物质的敬意中,多少人/心里赞美的诗章被粉碎?”等诗句,可看到诗者对“知”的一面的强调。如强加分析,以上主知部分的诗句是关乎“爱情、婚姻信念的坍塌与重建”,属于思;而一些可捉摸的东西,譬如欢快的“话语”,磨损的“家具”,滴落的“雪水”是属于感官的范围;“涌起”与“感动”则属于情。如此,诗人深切的感受并将之加以表现的种种一些,在诗中已交融一体,形成了一种综合的经验。
    《爱情》里,没有强加的概念,没有一任泛滥的情绪,也没有只对官能经验单纯的寻求。读《爱情》,通过“话语”、“家具”、“雪水”这些具象而精确的官能感觉,激起一种对亲情与及爱情的情感共鸣。读者在分享这种经验同时亦能感受到那种真实感觉,就如同站在诗人及其父母的后面,“与爱,站在同一屋檐下”。而像檐下滴落的雪水般清新的感动,让我们“经验”到对于情感、生命一种生生不息的希望及对其不弃的追求,这样的一些都足以让人心动、沉思。
                                                                                         2009-3-10
附:云端的诗《爱情》
《爱情》
经过厨房看到这样的场面——
母亲灶前炒菜,父亲灶后生火
并用欢快的话语交谈着儿女的事情

二十五年了,终得来相爱融融
见证过去的家具,都在磨损中遗弃
驱使恶言与扭打的那股冲动
也已在儿女的成长中消退
是岁月,提升了他们的爱情

而我,不可能成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这一年来,我都强迫:不再求爱了
却抑制不住内心涌起的声音
在爱情对物质的敬意中,多少人
心里赞美的诗章被粉碎?

我看着这一切——他们
在厨房的配合与欢声笑语
我只想流泪,我站在他们身后
与爱,站在同一个屋檐下
我的感动清新,像檐下滴落的雪水

3

主题

0

好友

109

积分

沙粒

石子
2 颗
帖子
109
在线时间
8 小时
6#
发表于 2009-8-24 10:54:21 |只看该作者
[quote]思航把这么好的东东放这里,真是埋没了呀。
还有,这里是三五知已好友交流的好地方,还望思航有空多来这里交流
谢谢望帆大哥,因工作忙碌,一直静不下心来写东西,所有的只是一些读诗心得,有空就来的,惦念大家的。

3

主题

0

好友

109

积分

沙粒

石子
2 颗
帖子
109
在线时间
8 小时
7#
发表于 2009-8-24 11:01:38 |只看该作者
暗香---浅读苌楚
                                                          文:思航
    商场一隅,多能看到一些贴上“XX花茶”标签的窨制干花在向行人示好,也总有些爱美的女子将之视为恩物,当然,我不会例外。直至某夏的某天,在某某家中品着一盏茉莉香片后我才明暸,坊间似乎将“花茶”此名滥用太过,只为我从香片中品得的“清”,正是其他花茶所欠缺的。虽无一瓣花叶浮现,茶汤却是香气蕴漾。如此的清,不仅指茶味的清香,更有了一种清静无为的意境。
    品茉莉香片,自然的使我想起苌楚,那个林下清风的女子啊。
    现今社会人缘淡薄,友谊的找寻仿佛网络来得更直接,而他人笔下的字,就像是一座触抵心灵的桥梁。人善变,字亦善变,能由始至终贯彻沉静而朴素的写作,非常的难能可贵,苌楚却能做到。我喜欢猜测别人名字的含义。初始,只以为“苌楚”此名喻指对自然的向往,后读了她的字,却让我肯定,向往自然源是她的本性。
    读《像它们那样生长或坠落》,可感觉苌楚深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理,经人生历炼,从而悟得种种。尤喜文字最后一节:如果可以,最好做一棵茶树的叶子,长在清洁而幽静的山上,头顶蓝天,眼望绿水,细细密密地缝缀于枝干,密密麻麻地翠绿盛开。春天,于一双纤巧的手下坠落。她将我翻炒、焙干、珍藏,将来,我会在某一个时刻,某一个寂寞的人前,一杯滚烫的水里彻底还原,青春重现。“只愿像它们那样生长或坠落”,苌楚语中不带一丝的遗憾,亦无消极姿态,一切听其自然,怎样的一份雍容大度。
    而《每一棵树都是一个问号》文中,苌楚疑问几回?这个敏感而多思的女子,每一个问都让人的心灵颤抖,而这些个问都是没有答案的疑。《那儿有四棵梧桐树》中“原来痛苦也可以成就生命,或者说,成长就是包含着痛苦的过程。”让人不禁沉思。在恶劣的环境下成长,并与之争斗,再终将之雕塑成可视可感的实体,昭示活着的气度与气魄。这样的字句,显示了一个女性作者少有的写作力度与深度。
    树,只是苌楚笔下字中思蕴的载体,就如她《隰有苌楚》诗中所向往的超脱与无为,是一种境界的向往。“我手拿着剪刀/想剪掉自己与文明的脐带/我要颓废成一株/远古的植物 轻盈葳蕤/在低湿的地方也尽情地/开花结果 生长攀援”,如此诗句,我想是苌楚心中的真实写照,或称自画像,从中也看到人性怯懦的一面。人无赤足,苌楚对于自以为不足的一面也是毫不掩饰的: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我低着头回避所有可能的对视,手足无措,仿佛人们审视的目光会使我体无完肤,逃跑的念头一个劲儿地从脑袋里冒出来,无所适从的寂寞与绝望紧紧地攫住了我。然而独自在树林中行走,我却洒脱而且快意。我就像走在自己的家里,走在亲人们中间。”正因如此,其形象更趋真实。
    以上所读都是苌楚的一些旧文,现在的她仿佛已放下了手中的笔。去年6月的一首《梦到妈妈了》,是她写给亡母的作品,“你走后我成了一个脆弱的人/怎么也看不惯人世间的苦难”、 “为了这些/我常常止不住自己的眼泪/而这个中午,想起你和梦/我再一次轻轻地啜泣”,诗中冬温夏清之情让人动容。在这失措的一刻,她不再娴雅,原来凡事不可能都听其自然,有着至真情性的人尤甚。苌楚,或让我紧一紧你的手,虽然传渡的温暖是那么的微薄。
    如有庆幸,我会说是在苌楚的博中看到了《看山略记》与《张谷英碎笔》这两篇游记。能寄情山水,证明已放开心怀,从中有悟有得,那更是一种大收获。着眼之处仍是自然的一些,苌楚一生中所找寻的,许是一种几近失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吧。不信?或你读读她这句:孔子曰:“多识于花鸟草木之名”,如何识?俺读罢诗书,理净书案,荷锄而出,种豆南山,割麦西岭,与鸟儿唱和,与花儿亲近,尽心而归,明月清风,不亦快哉!
    我不想将自己或某些人比作饰有标签的所谓花茶,那是自贬与贬人的行径,但我仍想将苌楚比作那盏清气袅袅的香片。她该是一身洁白的衣?不,许是藏青与淡灰的,但襟领间却总饰有一朵洁白的茉莉花。
    暗香,如苌楚,与及她笔下文字涣发的味。
                                                                                     2009-1-10

291

主题

2

好友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石子
10854 颗
帖子
27922
在线时间
6494 小时

朴璞水王勋章

8#
发表于 2009-8-24 11:47:35 |只看该作者
这些文字,或许有些一时还不算成熟文章,有些则可以独立成篇了。放这里也可以,适当时候挑些放在原创版里也好。

美丽的是成长
痛苦的也是成长
即使痛苦也要成长
即使痛苦也还是美丽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贵宾

Rank: 2

石子
0 颗
帖子
79
在线时间
7 小时
9#
发表于 2009-9-1 21:02:36 |只看该作者
[quote]这些文字,或许有些一时还不算成熟文章,有些则可以独立成篇了。放这里也可以,适当时候挑些放在原创版里也好。
严重同意,这些文字太文学了。

291

主题

2

好友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石子
10854 颗
帖子
27922
在线时间
6494 小时

朴璞水王勋章

10#
发表于 2009-9-3 07:20:21 |只看该作者
这些文字都很唯美,情思清逸。

美丽的是成长
痛苦的也是成长
即使痛苦也要成长
即使痛苦也还是美丽

Archiver|手机版|朴璞作家网   

GMT+8, 2024-11-29 05:2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