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9-7-31
- 最后登录
- 2015-5-29
- 阅读权限
- 0
- 积分
- 109
- UID
- 23022
- 精华
- 0
- 帖子
- 109
- 在线时间
- 8 小时
- 石子
- 2 颗
- 帖子
- 109
- 在线时间
- 8 小时
|
沉默的独白-----试析《听枯萎发出声响》
文:思航
记得有位读者曾说:“其实《听枯萎发出声响》这首诗歌最让我不欣赏的就是题目,恰恰是这太诗意的题目影响了诗歌的表达。”对此我持反对意见,恰恰因为此反讽暗藏的诗题所凸显的当今现实社会外部世界逐渐荒废、人的内心世界逐渐贫瘠直至枯萎并预见了死亡的主题,如一根无形的丝线,将看似不太关联的七小节诗有机地串联了起来。为何说《听枯萎发出声响》是一个反讽诗题?是因全诗以隐约无声的“枯萎声响”开始,亦以作用以“想”与“看”两种动作的“枯萎声响”告终,通过联想的思辩证明“想或看枯萎发出声响”是一种现实中的想像,但却是思维里的真实,从而确认“听枯萎发出声响”是深具反讽意义的一个伪命题,而诗中叙述者的独白则是读者所听到的沉默中的语言。
叙述者初始对“枯萎”是一种隐约自觉意识。譬如首节,在一般常理下的认知,“水”与“时间”是全然的对比。“草”是河的旁边老家的喻体,也是“枯萎”这个词特定修饰的主体,再有就是整首诗情调的奠定基础,它显得诚实,质朴与自然。而水、草两个意象的并置,增加了现实的逼真度,从而使“骨”这个意象隐喻“枯萎”更具说服力。“她说,草不言/她就是草。她说,水无声她就是水。”这是一个肯定句式, 经岁月沉澱,老家不再只是老家,她更是悠远的代名。而“不言”、“无声”显示了枯萎形成的特质:是一种听不见的、静谧的时光变异。
第二节只能说是叙述者在整组诗意象运动中的承转起有一种润滑作用,从而使隐喻与转喻的组合与变换更加的灵活与有效。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节中牵引出此诗产生并存在的关键人物---一个哭泣的老女人。对于老家与老女人这样的邻近关系,叙述者对此如何进行点与面、整体与局部的换喻处理?不禁让读者有所期待。
第三节首句中的“隔河张望”。是谁在张望?读者的好奇由此而起,或从后几句中探寻答案。灯熄灭、打工、拿火钳、揭锅盖、摸米斗等都是一些很自然的、存在于现实生活的一些意象,是现场的实景。但通过了量词五、四、三、二、一的配合运用,不禁让读者藉此意象联想:如此的渐次递减不正是生命渐渐枯萎的象征?“她最后一次摸到米斗,把饥饿扔到一旁”与首节“她/还在漂流”一句遥相呼应、“她的四个儿子打工在外,下落不明”此句中的“下落不明”,虽隐涵了死亡的气息,显然生机依然藏存,这些意象均向读者暗示为何只是枯萎,而不是死亡。“她”的“抽动”、“听”、“摸”等动作暗示着她目不能见物,那么隔河张望的就是叙述者,如此,再次辩证了“看枯萎发出声响”是一种真实,存在于思维的真实。
“或许她早已目不能见物”是对上一节的承接,“她”指代老女人。如果说第二节牵引着一种整体(老家)到局部(老女人)的走向,那么第四节却是以点(老女人)及面(老家)的一种传带。诗中的“或许”包含了不确定意涵,如一种逆转的思维,质疑着“想与看枯萎发出声响”的真实性。“这所有的一切过程只是传说中的河流在/轻轻地,轻轻地,轻轻地,流淌”诗中的“一切过程”包括了人的生、死以及自然景、物的繁兴、荒废的过程;“传说中的河流”是想像出来的意象,同具实与虚的美感,喻指时间的长河;轻轻地流淌则是叙述者对现实必然性一种承受的表现。泪中没有水和盐、哭泣没了声音、没了悲情的“她”则在这虚实之间被赋予了老家及老女人这样的双重身份。
“空气中丧失欲望流窜。她停止挣扎。死亡很平静/麦田里还留有蟑螂、耗子新近打斗的痕迹/这一切都是自然的。”在这几句诗行中,叙述者首次向读者展现出“老家”---当下乡村的缩影的近乎荒废的一个外部形态和对死亡的一种预见。“死亡”是一个抽象语,经由“麦田里还留有蟑螂、耗子新近打斗的痕迹”这个完整的意象,变得很具象,再经由“丧失”、“流窜”、“停止”、“挣扎”等抽象动作使之完成,从而使诗充满了想像及回味的空间。“这个世界已经相当冷漠/你不需要激动,你的感动什么也没有改变,只是/只能是,徒增感伤。”诗中的运用了冷漠、激动,感动,感伤等一系列的抽象词,叙述者不惧如此的措辞流于滥情的巢臼,只因他要准确地表达出对养育自身的一方水土不懂爱恋、不懂感恩的、逐渐贫瘠的、人性的枯萎的一种焦虑与痛苦的心情。至此,整首诗的主题在这一节中全然的揭示出来,且再次辩证了 “枯萎发出声响”是可以看见、可以想像的“现象”,并肯定这种“现象”在思维里的真实性。
整首诗中叙述、抒情兼有的一节应该是第六节。在夜深人静时,叙述者“坠入水中”,跳脱了时空的限制,进入了回溯童年的真切记忆。“油炒豆”、“热鸡蛋”、“粗糙的搀扶”、“纯真的呼唤”等一些记忆的本身、可以想像得到的旧时村落繁兴景象、淳朴的人情风貌,统共地也只成为了一首诗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当面对曾亲厚熟谂的人事或物怀有一种快乐盈满的情感去怀旧的同时,却被现实存在的一种满目沧痍的境象带来的忧伤失落感所替代,这不由得让叙述者与读者的心同时震撼起来。在这一刻,“我”不是一个叙述者,也不是一个孩子,而是在一个细小的躯体下演示某种情感的“鱼”。
至此,读者肯定已不怀疑“老女人”的本身兼容着老家的特性。末节“面对这个似曾相识的老女人正一瓢一瓢地泼出/生命残剩的浪花,有一种震撼擂击耳鼓”中的“泼出”、“残剩”等动词再次与首节的“她/还在漂流”呼应,说明枯萎的动作仍在进行,枯萎的声响仍然不绝于耳。而这种根本听不见,却如雷贯耳的震撼声音经过质疑、逆转、思辩后,最终已得以消融成一种可想可看的“枯萎发出的声响”。
2009-6-13
附弄春十三月诗<听枯萎发出声响>
题记:母亲节前夕,看一个老女人在哭泣
一)
老家是浮在水面的草。被水养活,被水吞噬
事隔多年,水洗清了她的肠胃,她
还在漂流。她只剩下骨。其实骨
也不知道是谁的。她说,草不言
她就是草。她说,水无声她就是水。
二)
我是吃草长大的人生下的孩子。所以至今
依然保持感恩。保持,对草静静注目,对水
对流动,对所有一切,易于容纳的事物都亲近
五月又要涨潮了。。。一个老女人
在哭泣。隔着一条河
三)
隔河张望。五个方位,五盏灯同时熄灭
她的四个儿子打工在外,下落不明
她的手抽动了三次,终于拿住火钳
她第二次揭除锅盖,听水早已沸腾
她最后一次摸到米斗,把饥饿扔到一旁
四)
或许她早已目不能见物
或许她的泪中早已没有了水和盐
她的哭泣早就没有了声音,没有了
悲情。这所有的一切过程只是传说中的河流在
轻轻地,轻轻地,轻轻地,流淌
五)
空气中丧失欲望流窜。她停止挣扎。死亡很平静
麦田里还留有蟑螂、耗子新近打斗的痕迹
这一切都是自然的。这个世界已经相当冷漠
你不需要激动,你的感动什么也没有改变,只是
只能是,徒增感伤。
六)
已是夜深人静。我坠入水中,把自己还原成
一尾鱼。继续与草,与水为伍。努力想起
自己当初的样子。为一粒油炒豆
一个热鸡蛋,一个粗糙的搀扶
眼里沁着泪水,纯真地呼“姨”的样子
七)
面对这个似曾相识的老女人正一瓢一瓢地泼出
生命残剩的浪花,有一种震撼擂击耳鼓
其实根本就听不见,什么也听不见,我只是在想
在想。在看,在看
枯萎发出的声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