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朴璞文学论坛

搜索
热搜: 诗歌 文学 灌水
查看: 17445|回复: 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篇小说] 《飞车梦》 (长篇连载)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86

积分

沙粒

石子
0 颗
帖子
86
在线时间
72 小时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24 16:00:31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多姿多彩的人生与飞车圆梦的历程
——《飞车梦》序
何镇邦
饶力著的传记文学《飞车梦》的书稿送来好久了,嘱我为之作序。书稿付梓在即,遂重读一遍,写下以下一些读后感,权当序文,与作品一起献给读者。
这是一部关于被称为“磁浮列车之父”的科学家朱维衡的传记。作者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了大量生动的素材,展示了朱维衡从幸福的童年、聪颖的少年、多梦的青年到四十年代留学美国、五十年代回国参加建设、文革中受尽折磨、八十年代大展鸿图、九十年代移居海外、新世纪初圆了飞车梦这么一个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尤其是生动地描述了朱维衡从初中学到的“真空管道高速车”和高中物理课所做的螺线管实验中产生的飞车梦,到在上海大同大学上学时在《大同电机》发表《飞车梦》的论文,再到2003年1月1日世界上第一条磁浮列车商用示范线在上海通车运行这么一个有梦与圆梦的历程。因此,这部传记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
朱维衡出生于1919年春“五四”运动爆发前夕。他的九十年人生经历恰好是我国从现代史到当代史的风风雨雨的经历。因此,作为一个追求科学与民主的爱国知识分子,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现当代史的缩影,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在这部传记作品中,关于朱维衡童年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富于幻想、善于创造的学习生活片断的描写,还有关于他抗战时期从上海到重庆、途经印度到美国留学途中以及到达美国以后某些生活片断的描写,都是相当精彩的,也是很有文学性的。当然,八十年代朱维衡归队后关于磁浮列车的攻关性研究的描写,也是相当精彩的。
飞车梦的圆梦历程贯穿整部作品,形成一条鲜明的主线。有关飞车梦形成以及圆梦过程的片断描写,也是这部作品最精彩的部分。
作品语言简洁流畅,描写生动,结构严谨,是这部传记艺术上的特色
是为序。
2009年6月29日于北京
第一章 童年的记忆
(1)板桥路10号
1919年6月的一天,杭州城。静静的浣纱河边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一幢花园洋房正式落成,并迎来了它的主人。
只见一队穿红着绿的吹鼓手,吹吹打打在前面开道,接着是三乘褐红色的大轿,再后是十多个肩挑手提的男女佣人,浩浩荡荡喜气洋洋地涌进了这座高级的西式大院。两旁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们。
这座花园洋房占地八亩,坐西朝东。一幢灰白色的二层楼大洋房,房前是很大一片花园。南面靠围墙的是大厨房和女佣房,厨房与大楼之间有封闭式走廊连通。北面靠围墙的是三间连在一起的平房,用作男佣房和储藏室,紧挨着的是有玻璃屋顶的花房,到冬天可以生上火,存放花卉过冬。东南角有一大片空地,建了相当大的两层楼蚕房。
建筑物以外,特别大的院子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正中间的大草坪,圆形的绿油油的。朝东的花园大门背对洋房中央,有双重门。大门左边是门房,右边是可以停放两辆包车的车库。从大门直到洋房,除中间被大草坪隔着要环绕着行走,两头的水泥路都有十来米宽、二三十米长。水泥路外边种满冬青树和书带草。再往外就是大片的花园,间或种有桂花树、李树、桔子树,左右还各种有一棵法国梧桐树;沿着南边围墙葡萄架前是一片翠绿的竹林,竹林前又连着一片桑树园,沿北边围墙是大片的桃树和竹林。
花园里茉莉花、象牙红、夜来香、鸡冠花、一丈红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篱笆上牵牛花、箩松和紫藤花千姿百态、姹紫嫣红。
从第一乘大轿走出来的就是这座花园洋房的主人朱光焘,杭州城里鼎鼎有名的工商界魁首。
朱光焘朱老爷,站在了洋房大理石台阶上,回头望了望第二乘大轿走出的怀抱婴儿的太太关氏,以及第三乘大轿跳出来的两个聪明伶俐的女儿朱纯、朱绮,他开心地笑了。
其实,在得知太太关氏怀有身孕且很有可能是一个男孩时,老爷就一直乐呵着。自从关氏嫁到朱家,第二年就生下了一女朱纯。后来第二、第三生的也是女儿,但婴儿时就夭折了,第四个生的又是女儿叫朱绮。如果这次生下个男孩,无论对于朱家还是关氏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朱老爷他要光宗耀祖,也要传宗接代!他手中蒸蒸日上的事业要有人来接续。因此他决定,要奖励太太,也要奖励自己,奖励朱家。于是他花了大价钱买下板桥路10号这块风水宝地,并且自己亲自规划和设计,还不惜重金专门从上海请来工匠师傅施工,这在当时的杭州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到的。
就在花园洋房快要完工的时候,太太关氏真的生下了一个男婴,老爷万分高兴,亲自给他取名叫朱维衡,那天是1919年3月17日。四年后朱家第二个儿子朱维继出世。
朱维衡,朱家大少爷,一来到这个世上,就在这样一个富足的家庭,这样一个优越的环境下,仿佛掉进了金窝窝里,被朱家所有的人捧着、抱着、宠着、爱着,衣食无忧地生活。他在板桥路10号花园洋房度过了十六个春秋。后来他在记忆起那段生活时说道:那时候的感觉,家里的花园洋房真的很大,有二十间正房,四个厢房。中间大厅铺的是花砖地,红木家具有大董桌,大供桌,四个茶几,八只镶着天然山水花纹太湖石的大靠背椅,四壁上挂满名画与书法家名作,灯饰很高档。大厅正门是全开启式的,半透明雕花玻璃门,可打开与大走廊成一体的很大的大堂,在办喜事或做佛事时应用。在我记忆中,堂房大姐和孙家七表姐就是在此举行的婚礼。我父亲五十岁做大寿时,特别装饰得富丽堂皇。还有每年冬天“放焰口”,就有一班和尚摆起佛堂做佛事,午夜达到高潮,烧掉一些纸人、纸马、纸轿等,煞是好看!
大厅左门与饭厅相通,大饭桌是红木镶整块天然太湖石台面的圆桌,十只红木镶太湖石圆凳,另有一张放临时用餐具的红木长桌;饭厅后面是家庭饭厅,是一张普通红木方形八仙桌,八只红木长方凳,和放餐具的普通木长桌和碗柜等。
大厅右门通到我的房间,有大棕绷床,衣柜,红木长方凳,椅子二三只;我的房间后面是我弟弟的房间,配备与我的相同;我的房间右隔壁是我的两位姐姐的房间,面积比我的大一半,配备得比我的完备得多,而且后来杭州开始通自来水时,就在她们房间北面修建一间厕所和洗脸间,也同时在我弟弟房间西面建起一间同样的厕所和洗脸间,供我和弟弟合用。
姐姐们房间后面是一间小储藏室,专门储藏食品,我们小时最喜欢这间储藏室,特别在快到春节前,我母亲准备好许多包粽子的豆沙,我们三个小的,总是趁母亲开门进去时,跟着进去,争着讨豆沙吃。
大厅较大,因此它后面的房间成了一长条,用作“祖宗堂”,供奉历代祖宗牌位,有跪拜用的跪垫和香桌;祖宗堂右门通我弟弟房,左门通家庭饭厅;家庭饭厅左边是“外婆房”,我们的外婆偶尔会来住几天,但平时只是用作我母亲的梳头间,由佣人阿缪每天给她梳头。我和小姐姐最喜欢看母亲梳头时在外婆床上玩,有一次两人在床上玩床头的电开关,抢着开,关,开,关,正开心间,突然床头开关内冒出火来,吓得我们两个呆了,幸亏大姐姐及时赶到,拿起剪刀,将电线剪断,才免了大祸。其实大姐姐那当机立断的行动是非常危险的,剪刀是不带绝缘的,那剪断电线的一刹那,很可能她会触电!她还算运气。
那个正式饭厅的南边,就是外婆房东边的楼梯间,楼梯下边是个小储藏室,放杂物,这里还有洗手盆、电话、饭菜保温暖缸、茶水桌等等。
父亲的房间在大厅顶上的那一大间,床是洋式黄铜床架钢丝床,加弹簧床垫,洋式床上用品,房内布置也是洋式的;其后长条房间是箱子间,很多的老式大红羊皮木板箱存放在这里。
父亲房隔壁是母亲房,完全中式,不过比我们孩子们的要讲究;再隔壁是大餐间,可以布置十人就餐的大餐桌椅,洋餐具柜等等全套设备;其余房间是储藏室或备用空房;这二十间正房的东面,楼上楼下都是约六米宽的走廊,楼下南边通往大厨房,北边通往那个“三间头”;楼上南端是洗澡大浴缸,北端是抽水马桶和洗脸盆,走廊南端东面一楼是父亲书房,其楼上是家庭教师房间,也曾做过日本女技师的宿舍;走廊北端一楼是洋客厅,布置全套丝绒沙发,留声机,火炉,百科全书等。               
(2)父亲和母亲
父亲朱光焘,字谋先,1881年农历1月19日生,是朱氏第十四世孙。
商朝末期(公元前1122年),祖先曹挟因为有功,赐授邾县(今山东邹县)。公元前370年时,邾县为楚宣王所占,先祖逃奔至沛国的相县(今安徽宿县),将邾改为朱,这是朱姓的由来。祖上正南公从宿县迁至浙江白洋里(今名安昌),是浙江朱姓的一世祖。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被封为“沛国郡侯”,朱姓第四世由安昌迁杭州。第十二世昆泉公创办聚源昌颜料店。
1851年,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义,洪秀全自命为天王。次年,另立东南西北四个王加翼王石达开。1853年攻陷南京,改名为天京,二万五千满人被杀。当年十月打到离天津十里,未能攻进北京。太平天国统治了长江流域十年,直到1864年7月,曾国藩的湘军攻进南京,杀十万人,洪秀全自杀而破灭。在太平军攻进杭州之初,祖父家十一人被杀或自杀,祖父年轻的妻子抱着婴儿投井自杀,祖父被掳,后因识字而得以保全性命,留做文书工作。请得令旗插于家门前,自此朱氏家族才恢复平安。数年后,太平天国失败,祖父回到杭州,恢复祖传的聚源昌颜料商店,重新成家立业,生六子五女,这才兴旺起来。
在清末慈禧的愚昧统治下,丧权辱国,中国的惨状,实在令人难以想象。那时的中国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正当聚源昌生意蒸蒸日上之时,祖父作和公却不幸于五十五岁去世。那时,排行第五的儿子朱光焘才九岁。
作和公去世后,聚源昌就只好由大儿子朱光煦接手管理,朱光煦当时才十七岁,由于虚心好学经营有方,聚源昌颜料店不久便成为杭州城里的大商号。他因为自己早年失学,故特别重视和培养青年学生,先后送三弟和五弟朱光焘去日本留学。并且还在经济上资助蔡元培、周作人、周树人(鲁迅)、许潜夫(炳坤)、钱均夫(钱学森之父)等十余人留学,被当时传为佳话,只可惜大伯父英年早逝,四十一岁即肺病去世。聚源昌颜料店由父亲朱光焘接手并担起照顾朱姓大家庭的责任。
父亲朱光焘1909年从日本留学归来,不久与钱均夫同期参加“殿试”,朱光焘取得第一名,钱均夫取得第三名。朱光焘被授予“工科进士”,“翰林院检讨”,派任南洋劝业会染织审查官。后回杭州与同学许潜夫共同创办浙江甲种工业学校(今浙江大学前身),任染织科主任及教授。培养一批如吴七槐、锦生、施叔谋等中国第一代纺织业先驱。
1912年,朱光焘发起创办纬成公司,短短几年就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现代纺织企业,杭州数一数二的大企业。当时中国出口的生丝就有四分之一是纬成公司的产品。由于纬成公司经营的成功,也带动了杭州许多丝厂,使杭州成为中国重要的丝绸基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在杭州城,说起纬成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早晨五点钟,纬成放汽笛上班,全杭州都听得到,下午五点再放汽笛放工,成为杭州城很多人平日生活作息的时间标准。雇用的大批年轻女工被称为“湖丝阿姐”,上下班时全杭州城到处都能看到。
随着纬成公司的事业发展,父亲朱光焘身上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他先后由杭州改良织物公会选为会长,继而任浙江丝绸联合会董事,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的商议员,杭州总商会会董,观成堂绸业会馆会董。
1922年,朱光焘以中国丝绸总代表的身份出席了美国纽约第二次丝绸博览会,并顺道赴欧洲考察丝绸业状况。后又担任杭州绸业会馆委员长,杭县商民协会委员,杭县商民协会绸业分会委员,西湖博览会常务委员兼丝绸馆馆长,还任蕙兰中学校董,沪光中学校董,上海爱国女校校董,北京道德学社理事,上海道德学社理事长。
朱光焘事业辉煌,再加上那么多头衔,到处开会,讲话,还因为有“进士”、“翰林”称号,许多大户人家婚事都请他去证婚,丧事请他去“点主”,忙得不得了,只能硬着头皮扛起来。其时,堂房二侄朱维谷才十二岁,朱光焘将他抚养成人后送往法国里昂丝织专门学校学习染织技术,后来成为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在此之前,朱光焘还资助严济慈等人出国留学(附“世纪老人”严济慈),对培养青年出国深造,乐于出力,积善积德,一时之间,在杭州赢得了很多的赞誉。
母亲关亭玉,出身在文官家庭,外祖父曾在宁波慈溪县当学台,就是每三年考一次秀才的监考官,住在供奉孔夫子的地方“观成堂”。外祖父五十岁退休,回到杭州,买下了皇皓儿巷有好几进的房子。母亲长相清秀,身材姣好,自幼学会工笔画,花卉画得极好。
嫁到朱家后,又深得器重。朱家当时住在老屋里,还没分家,大家庭的内部事务都由母亲管。通常每天下午母亲就会给每个小孩发两个铜板,小孩可以按自己心意,叫佣人出去买点心,什么方糕啊、条头糕啊、肉馒头啊等等。后来为了注意营养,母亲还安排买来花生、芝麻炒熟了,磨成花生酱、芝麻酱给大家吃。有时还买大捆甘蔗,一担一担的西瓜,在吃晚饭时,佣人刨甘蔗皮,切成一段一段给大家吃,或是将西瓜先泡在井里冰凉,然后再吃。
那时,颜料店和家里开销都是母亲安排,吃饭由店里大厨房送饭进来,与店里人一样饭菜,公平得很。店内开两桌,老师傅学徒一桌,店伙计内账房外账房一桌,东家开一桌。后来人口增加,东家也开两桌。
有一次,长时间不下雨,水缸里食用的天落水(雨水)不足了,家里的井水又是苦的不能食用,母亲便请店里师傅从远处挑水来,可是水挑进门,被朱家小叔伯拦住,说水要用来拖地板,这样就吵了起来,母亲一气之下,打起包袱带着女儿朱纯和朱绮回了娘家。于是父亲就忙坏了,两头跑。最后议定只好分家。搬出菜市桥老屋不多久,母亲居然生了男孩朱维衡。一家人开心不已。

1

查看全部评分

0

主题

0

好友

86

积分

沙粒

石子
0 颗
帖子
86
在线时间
72 小时
57#
发表于 2009-10-9 11:02:41 |只看该作者
谢谢李老师的点评。有了您的鼓励,我将努力学习笔友的精神和作品,加强交流,获得提高!谢谢!

291

主题

2

好友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石子
10854 颗
帖子
27922
在线时间
6494 小时

朴璞水王勋章

56#
发表于 2009-10-7 07:39:29 |只看该作者
楼主这部人物传记,写得很认真,从家世写起,涉及社会、时代、历史事件,也涉及许多专业知识,可见下足了功夫。辛苦了。
感谢楼主将此书连续贴在论坛上,让大家一起分享。
非常抱歉的是,本人目前正在写着东西,每天在论坛上还要浏览许多帖子,更多的倾向于阅读短小的作品了,未能及时很好地通读此书,但以后还会抽时间经常来学习的。
再次谢谢楼主!
美丽的是成长
痛苦的也是成长
即使痛苦也要成长
即使痛苦也还是美丽

0

主题

0

好友

86

积分

沙粒

石子
0 颗
帖子
86
在线时间
72 小时
55#
发表于 2009-10-6 21:03:01 |只看该作者
不能过于。。。。,其实也不是我的初衷。谢谢您的点评!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微尘

石子
0 颗
帖子
117
在线时间
25 小时
54#
发表于 2009-10-6 15:17:23 |只看该作者
严肃的书,要认真地读。

0

主题

0

好友

86

积分

沙粒

石子
0 颗
帖子
86
在线时间
72 小时
53#
发表于 2009-10-5 16:37:18 |只看该作者
苦口良药!谢谢评论。

0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微尘

石子
0 颗
帖子
48
在线时间
1 小时
52#
发表于 2009-10-5 16:17:01 |只看该作者
文字比较枯燥,叙述相对平缓,很难看下去。抱歉。

0

主题

0

好友

86

积分

沙粒

石子
0 颗
帖子
86
在线时间
72 小时
51#
发表于 2009-10-5 16:06:00 |只看该作者
拙作连载完,欢迎笔友们批评!

0

主题

0

好友

86

积分

沙粒

石子
0 颗
帖子
86
在线时间
72 小时
50#
发表于 2009-9-30 17:26:06 |只看该作者
后  记

笔者与朱维衡先生第一次面谈是在二OO八年四月的一天。这位民国时期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的老知识分子,在笔者眼中看不出什么与众不同。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仍然精神充沛,目光炯然。言谈之中,神清气爽,尤其是超然的记忆力,不得不令人钦佩。
回忆一个人的过去是快乐也是痛苦的,但在朱老先生的叙述当中,看得出他是痛并快乐着。对于他年少时的一个梦想,一梦就是六十三年啊!可是他已然像是清风拂面,叙说时侃侃而谈。而对于他一生中,经过的曲曲折折,忍辱负重,他却是像天空中悄然飞过的一行大雁,毫不经意。只有笔者在他瞬逝而过的一丝眼神中,才能感受他内心的一丝苦楚和艰辛。
在与朱老的叙谈中,看得出他执着的追求,更看得出他对人生的豁达态度。特别是他的谦逊,让笔者对老一辈知识分子更加肃然起敬。他告诉笔者,只是因为偶然,先是从美国交通部任职的饶量博士了解到了他的故事,引发了写作成书用以启迪和勉励后人的念头,将他孜孜以求的精神发扬光大;其次,是因为他的干女儿姚女士,认为朱老的经历跨越好几个时代,尤其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仍坚忍不拔地为国家作贡献,值得宣扬。并且她还主动建议和联络美国的出版界,主张不单是中文版,还应出英文版。他想如果能有收益,全部用于设立一个教育基金,祈愿能帮助失学少年。早年,朱先生的大伯父资助蔡元培、鲁迅、钱均夫等去日本留学,父亲资助严济慈去法国留学,这些老前辈后来都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如果真能如愿,也可算是朱先生对父辈传统的一点点继承吧!
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曾得到许多友人的帮助,特别是老前辈袁鹰先生的指教,在此深表谢意!
又,书稿完成之后不久,朱维衡先生又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磁浮列车会议,见到了许多同行老朋友,特附上照片两张,余不赘述。





                            作 者
二OO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0

主题

0

好友

86

积分

沙粒

石子
0 颗
帖子
86
在线时间
72 小时
49#
发表于 2009-9-30 17:24:58 |只看该作者
(42)往事不会如烟
朱维衡放下手里老同事顾国彪寄来的《磁浮交通》学刊,复又坐到躺椅上。此时,朱维衡的耳边已经聆听不到屋外海涛的拍击声。冥冥之中,许许多多的住事今事在脑海里出现,交替着,翻腾着。
朱维衡一九八七年从中科院电工所二室退休后,接他班的是顾国彪。因为他艰苦奋斗四十年,坚持不懈地进行蒸发冷却发电机的研制,在一九九七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他从二室主任岗位退下来后,接他班的是徐善刚。徐到退休年龄了,接他班的是金能强。金能强也到退休年龄了,接他班的是后来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温旭辉。徐善刚退休后,被聘为上海磁浮列车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兼任供电系统组组长。金能强退下来后,被聘为国家科技部磁浮办公室高级顾问,同时仍在电工所领导着一班人在进行磁浮列车研究工作。记得二OO二年回所看时,新建的八层大楼后面附上的三个大实验室,分别是电动汽车,磁浮列车和蒸发冷却实验室,都是原来二室的任务。漂亮、完善的设施,真是“鸟枪换炮”了。朱维衡在电工所时,二室能分到的经费总是比较少的,大头是研究磁流体发电的一室和研究超导磁体的四室。
顾国彪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维衡是百分之百认为完全合格的,因为他195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电工所后,一直没有离开过蒸发冷却这个课题,历经技术、经费、认可、信心等各种难关,克服理论、实践、材料、加工等技术本身方面的种种困难,面临经费不足的窘境。好不容易试制出来,却不能被学术界所认可。觉得这样好的前瞻性创新大项,已经做出了许多可喜的单项试验成果,完全应该坚持下去,可是我们本所的领导就不支持,认为不如磁流体发电和超导磁体重要,科学院就更不认为应该重视这个项目,我们真是面临困境!好不容易联系好了云南偏僻的大寨电站愿意接受蒸发冷却,也有东方电机厂愿意加工,但要列入国家电站建设计划可不容易。朱维衡突然想到能不能利用同学身份去与水电部长钱正英谈谈,她是朱维衡大学低一班的同学,可是闯到水电部部长办公大楼,根本进不去,朱维衡留了一张条子在那里,也没有回音。朱维衡转而又想到能不能找当时已升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黄毅诚谈,1950年选派留苏学生时,是朱维衡经手把他从沈阳变压器厂副厂长岗位上抽出来的,苏联学习回来,逐级提升,这时正是主管能源的计委副主任,但朱维衡担心没有把握,他已是那么高的高官,三十多年不见,很可能他早忘记了,也许根本见不到他,不过朱维衡还是大胆去试试,于是开好介绍信,与同事一起去,没想到黄毅诚见了介绍信上朱维衡的名字,立刻叫他们进去,非常热情地接待他们,朱维衡向他介绍蒸发冷却的优越性,及过去二十年来已经研究完成的单项成果,并且拿出许多单项试验成功的数据给他看,他当场表示应该支持,很快就被批准了。那年三峡电站招标时,我们参加了竞标,可是当时还是相信洋人的因素占上风,我们没有中标,一直到2005年,德国700兆瓦机组在三峡装上,却发不出电,水电部急了,才回过头来要我们赶快准备替补。2006年正式由国家下达任务,研制700兆瓦蒸发冷却机组,我们七十多岁的老将顾国彪,早已退休,当了院士,实际一天都没有休息过,全力以赴,领导这班人马,带领大批大学毕业分配来的“新鲜血液”,夜以继日,紧张工作,抢时间完成这一千载难逢的、世界上破天荒的巨大新创水轮发电机的研制任务。这支队伍目前已扩大为三十来人,有院士、博士、硕士二十人,在新建的大实验室中进行新的拼搏,不但在蒸发冷却发电机上,而且扩展到特种变压器和大功率电力电子装置的开拓研究,和将蒸发冷却技术与超导技术相结合的,高温超导电机的前瞻性研究,可谓是“天马行空,长空万里”!今天蒸发冷却技术终于被同业所认可,不但国内,而且通过2000年国际大电机会议,蒸发冷却被评为旋转电机领域的四项新进展之一,公认确实是中国自主创新的高级电工技术,成为各国学习采用的新方向。
这一切,是顾国彪四十多年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取得的成果,他成为院士,朱维衡十分欣慰。
此刻又想起了唐任远。唐任远在沈阳第八设计院时,是朱维衡的得力助手,还在大跃进时期,朱维衡跟部长去四川做翻番计划那一个多星期,请他住在朱维衡家,替朱维衡照看他儿子朱道一,因为孙华善那一年下放农村劳动了。他后来调到沈阳机电学院,成了著名教授,并出版了许多电机书籍和译著,其中有与中国电机界老前辈褚应璜、丁舜年、汤明奇先生合写的,一九九七年也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突然间,朱维衡看见书柜上的两册很漂亮的文件夹。想到了老邻居Jim先生。Jim先生曾经是美国空军电子技术人员,曾在麻省理工学习,因病退伍。离婚后独居,比朱维衡小二十岁。他对磁浮列车有很大的兴趣,自己在网上收集了许多磁浮专利和资料,并把它非常漂亮地装订成册,经常抱着资料来找朱维衡交流,两人有共同语言,十分投机。Jim先生除了对磁浮外,兴趣简直太广泛了,对电动车、燃料电池、单人二轮车、永磁冰箱、直线发电机,以及原子物理、天体物理等等无不涉及。
有一次,Jim先生同朱维衡一起去麻省理工找Dick 。Dick与Kohl是麻省理工研究磁浮列车最早的两个人物。看到两人正在研究的从月球上发射火箭的直线电机资料,Jim先生和朱维衡便去拜访。没想到刚谈到正题,Dick就当着他们发了一通牢骚,大说美国政府没有远见,不支持磁浮列车研究。然后Dick送给他们他写的另一篇文章,讲的全是超导型设计。以后Dick退休,创办了MagneMotion公司,生产直线电机,用于工业传送带。另外也研制磁浮轴承。他用他在直线电机传送带控制系统比较成功,和磁浮轴承积累的经验,开始研究永磁与电磁结合的磁浮列车,后来拿到了交通部给的一点经费,做出了实际尺寸的磁浮列车底盘。但试验线只有二十来米长,没法跑到设计速度,暴露不出潜在问题,朱维衡曾带几个中国代表团去参观访问,都认为很有希望,他就希望我们投资,但你还没有真的按每小时160公里跑给人家看一看,人家怎么敢投资呢?
以后,Jim先生又拉着朱维衡去找永磁冰箱的发明人Gachneider交流,还一同去SatCon公司参观、座谈,十分热心。Jim先生既懂电子技术又熟悉机械加工,经常帮朱维衡解决计算机上的问题。朱维衡的汽车出了毛病,Jim先生总是帮助修理。最有趣的是,他在住处的地下室里布置了一个工作间,放置了几台小机床,可以加工简单工件,这最合朱维衡的胃口,两人每周最少要去地下室一两次。那一年的圣诞节过后,Jim先生说天太冷,他想搬到亚里桑那去,可是才几个月时间,朱维衡就失去了和他的联系,再也找不到了。Jim先生的两本漂亮的文件夹留在了朱维衡这边。
电话铃响了几下,朱维衡站起身,接听电话。电话是加州GA公司(General Atomic)Gurol先生打来的,他真诚地邀请朱维衡参加即将在加州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磁浮列车会议。朱维衡算了一下时间,答应了他,Gurol先生非常高兴。
虽然朱维衡认为GA公司在磁浮列车的设计理念上与他不尽相同,但是朱维衡还是饶有兴趣,想了解得更多,当然有机会坚持自己的理论他一定会尽力争取的,一切机会都不会放过!
由此,他想到国内的有关磁浮列车引发的议论,他有些担心起来。
上海的磁浮列车示范线在运行几年中,出现过电缆接头冒火花,导轨微沉,车厢着火的问题,又在德国试车线上出了撞死十五人的大祸,而且正好在德国开完第十九届国际磁浮列车会议之后不几天。传媒就说磁浮列车不安全,其实那前面三个问题,很快就全解决了,任何一种新技术,出点这样的小问题,根本算不了什么,最后一个问题是管理问题,本来不应该发生。磁浮列车技术本身的先进性是不容怀疑的,在实际应用中,一定会不断改进,愈来愈完善。
2006年国家批准了上海磁浮线延长到杭州,但既然已经建好德国的示范线,要延长只好再与德国打交道。中国人总想尽量采用自己的设计,用国产的器材来降低造价,但德方要求高价才肯转让专利,关键部件必须买他们的。谈判僵持,拖延难定,他们认为你们想在2010年世界博览会之前建成延长线,所以寸步不让,中方只好放话,我们世博会没有磁浮延长线也可以。另一方面,当初规划考虑不周,延长线必经地段建了许多住宅,要建磁浮延长线,必须大拆民房,国家公布“产权法”后,民房拥有者的拆迁费大幅度上涨,影响延长线总预算,而原来那条上海磁浮示范线是上海市自己筹款兴建,国家未投一分钱,如今磁浮线延长到杭州,浙江省当然应该出钱,出多少?成了上海市和浙江省要谈判的问题,事情复杂多了。不光是拆迁的问题,那些不需要拆迁的,沿磁浮线不远的居民也有上千人去上海市政府抗议,说磁浮影响健康,其实那是民众不了解情况,磁场在离开磁体一尺就没有磁性了,怎么会影响到附近居民的健康呢?至于噪音问题,那么磁浮列车比汽车可安静多了,所以都是宣传不够造成的误解。如此看来,可见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决不光是技术问题,很多与技术本身无关的问题,解决起来更困难。朱维衡一直主张先建每小时100多公里的市区交通轻型车,比轻轨和公共汽车快,噪音低,无污染,而造价可比轻轨更低的磁浮列车,等居民习惯了,确认了磁浮列车的优越性,而运营部门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然后再建每小时500公里的长途车,那就顺理成章,不会有阻力了。
反观国际上磁浮列车的研究,当德国工程师提出磁浮列车概念时,简直就是中国人说的天方夜谭。
直到差不多五十年后,德国才建造了30余公里的试验轨道,还是在试验场内。接下来几十年旷日持久的论证、争议,沉沉浮浮。
而远在世界的另一头,相隔十年之后,中国的年轻学生朱维衡一次小小试验和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梦想,竟然六十三年之后在中国得以梦想成真。
尽管在磁浮列车的技术问题上,朱维衡仍旧认为钕铁硼作为永久磁铁可以在磁浮列车上发挥重大的作用。但磁浮列车的发展远不是单纯的技术上的问题,它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磁浮列车研究上一个充满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的博弈,甚至是“死亡游戏”。但就中国而言,在这场博奕中,中国绝不会先天不足。
想到这里,朱维衡走到窗前眺望着远方。天边一簇火红的晚霞正在燃烧。

Archiver|手机版|朴璞作家网   

GMT+8, 2024-11-29 02:32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