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9-7-31
- 最后登录
- 2012-1-14
- 阅读权限
- 0
- 积分
- 924
- UID
- 23016
- 精华
- 2
- 帖子
- 924
- 在线时间
- 452 小时
- 石子
- 0 颗
- 帖子
- 924
- 在线时间
- 452 小时
|
爱,以及爱情
——读方方中篇小说《琴断口》
文/徐威
爱很伟大,但爱情却很脆弱。
——题记
琴断口在汉阳。古人俞伯牙与钟子期在这里相遇相知,留下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伯牙断琴,后遇知音。这也是琴断口的名字所来。岁月轮转,在方方的中篇小说中《琴断口》中,杨小北和米加珍在这里相遇,一幕有关爱与爱情的故事从而拉开了序幕。
一、偶然性
依然清楚地记得杨凯毅老师说的一句话,人生是充满偶然性的。现在把这句话用来谈谈《琴断口》这篇小说,显得是如此地自然,如此恰当。
米加珍、马元凯和蒋汉三人都是在琴断口长大的。他们从小便青梅竹马,长大后依旧亲密无间。后来,米加珍成了蒋汉的女朋友,爱慕米加珍的马元凯也找到了自己的女友吴玉。这样的故事应该是完美的。
然后,随着杨小北的偶然到来,故事的命运便慢慢改变了轨迹。
杨小北是个外来者,因为他哥哥的关系来到了琴断口的铁艺公司。作为杨小北未来的同事,马元凯开着带着米加珍、吴玉去接他。在这次接待之中,忙着想要和女友吴玉多些亲热时间的马元凯,丢下米加珍和杨小北不管,独享爱情之欢去了。杨小北和米加珍多了好几个小时的独处时间来得偶然,但他们聊得开心,默契十足。爱情的萌芽从此落下。
而后,正如许多爱情故事一样,杨小北和米加珍最终走在了一起。
在一个下着雪的晚上,杨小北约蒋汉出来做最后的了断。
他们骑着摩托车,驶过白水桥的时候,偶然再次侵袭而来。而这一个偶然,令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白水桥在这样的夜里轰然断裂。杨小北狠狠地摔了下去,最后命大捡回了性命;随后而来的蒋汉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开车赶着忙业务的马元凯也重伤住院,养了几个月,最终还是成了个瘸子。
流言蜚语开始如春草般蔓延。有说杨小北害了蒋汉抢米加珍的,说杨小北故意炸了桥的人也有……总之,所有人都认为,杨小北和米加珍欠着蒋汉。他们从此背上了无形的包袱。
受不了这些有心或无心的话语,杨小北和米加珍结婚了。他们想着,新的生活将重新开始。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他们的生活中,永远都蒙着蒋汉的骨灰。一层灰的笼罩,生活从此疑云层叠。
是的,更多的偶然早已埋伏好。这便是深沉而无奈的命运。
二、悲剧性
毫无疑问,《琴断口》是个悲剧故事。我们知道,悲剧性是悲剧主要的审美特征。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唯有“一个人遭遇不应该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杨小北正是这样“一个人”。
这一切,只是因为他邀请了蒋汉,只是因为白水桥恰好坍塌,只是因为他没有抱伤留在桥头守候。于桥来说,凑是凑巧。于他来说,完全无意。但所有周边的人都一次次传达给他一份难以承担的责任和愧疚。这样的责任,又叫他怎么能扛得起呢?
蒋汉,这个对杨小北来说,阴魂未散的人,令他和米加珍永远生活在愧疚之中,他们原本明媚的爱情,慢慢黯淡了。
他爱米加珍,爱到骨子里了。米加珍也爱他,她在层层灰暗中,给撑起他一轮永不落下的太阳。他们用心呵护着自己,呵护着这个小家庭。但是显然他们还是低估了流言的威力。他们依旧感到压抑,感到沉闷,甚至窒息。他没做错什么,却承担了太多。
白水桥坍塌了,一个悲剧却升了上来。
蒋汉的意外死亡、马元凯的敌意、周边流言的杀伤、米加珍的车祸和流产,以及最后两人婚姻的破裂、杨小北的黯然离开,使得《琴断口》的悲剧性上抵达一个相当的高度。
三、爱,以及爱情
毫无疑问,杨小北和米加珍坚信着,爱情存在世间。吴玉却道出了与他们相对的另一种观点。吴玉曾对杨小北说过这样几句话:你真以为这世上有真正的爱情?你好幼稚。不然爱情怎么都是悲剧!
这些话刺进了杨小北的骨头里,然而他还是在维护者两个人的“幼稚”。知道有一天,他再也承受不住那无言的重担,他黯然选择了离开。离开这个他最爱的女人,离开这个流言肆意的琴断口。
狠心办完离婚手续,杨小北便要离开了。走之前,杨小北的一番话刺痛人心。杨小北说,我原以为,有爱就能解决一切,现在我明白,爱和爱情是两件事。爱很伟大,爱情却很脆弱。所谓爱情的力量原是我们想象的,一直以来,我们虚夸了它,其实它经不起什么。与日常琐细相比,它就像玫瑰远不及杂草的旺盛和坚实。一有风吹草动,它便溃不成军。
是的,爱很伟大,爱情却很脆弱。爱情的柔丝,其实有时候真的是拴不住日光流年,挡不住温柔的伤害如刀。读到此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显得如此尖利。
《琴断口》的人生里写满了生活的真实,蕴藏了爱的深切思索。杨小北是个可怜的人。但是,可怜的又何止他一个呢?悲剧每天都在上演,永不停歇。而我们能做的,只有一声叹息。
2009-10-17
PS:
下午买了一本2009年第七期的《小说月报》。看的第一篇便是方方的《琴断口》。二十六页,四万四千多字,一口气读完了。
读后有所体会,便写下了这篇小东西。这不能当做一篇评论或者读后感来看。只是一点点感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