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朴璞文学论坛

搜索
热搜: 诗歌 文学 灌水
查看: 4911|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落的记忆碎片(连载)

  [复制链接]

21

主题

0

好友

160

积分

沙粒

石子
41 颗
帖子
160
在线时间
154 小时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11 21:28: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散落的记忆碎片(3)
耳公虫
耳公虫:紫金客家土话译音;
学名:蜈蚣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我那只红肿胀痛了好几天的拇指头,越肿越大,象只“蛇头”。大人们都说:发蛇头指了。紫金人讲的蛇头指,医学名叫“蛇头疔”。指头红肿发烧热烫,我痛得呜呜地哭。妈妈急得象热锅上蚂蚁,深更半夜,那里找止痛药?大嫂说:“去年金先伯捉到好几条大耳公虫,听说晒干装起来了。耳公虫治蛇头指效果好!”妈妈急忙点燃“津子火”(经池塘水泡浸后的小竹片称为“津子”)去金先伯家。妈妈一会儿就回来了,从金先伯那里拿回一条晒干的耳公虫。又摸黑去到仿文伯开的药材店,买了二钱雄黄(中药)回来,把耳公虫和雄黄捣成粉末,用鸡蛋清调配,然后涂抹到我那只蛇头指上面。不久,发烧热烫的指头慢慢退烧,疼痛减轻。过了两、三天,这只蛇头指就痊愈了。
     耳公虫,学名叫做蜈蚣。这种动物样子非常令人可怕,十多对脚爪,张牙舞爪,令人望而生畏。它的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
      蜈蚣喜群居,喜欢阴暗潮湿,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全是泥砖瓦房。一些老屋,柴草间,壁根下等阴湿处,都是蜈蚣聚居的场所。那时,农村到处都可捕捉到蜈蚣。把捉到的蜈蚣生泡药酒或晒干备用,是农村非常普遍的现象。
      蜈蚣有毒。可能是以毒攻毒的原理吧,蜈蚣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据我所知,农村最常用的是蜈蚣泡浸药酒,用来治蛇头指、疖疮等。书载,蜈蚣配药,可治小儿撮口、小儿急惊、天吊惊风、破伤风、口眼歪斜、蝮蛇螫伤、蛇头疔、瘰疬溃疮、丹毒瘤肿、耳出脓、小儿秃疮、痔疮疼痛等疾病。
      我不是医生,不想深究蜈蚣的药用价值。我只知道小时候农村时常可见的蜈蚣,随着现代钢筋水泥楼房的崛起,这种有点让人害怕的“宝贝”,现在己经基本绝迹。想要在农村捉几条蜈蚣,是没有多少指望了。
         
                                 2010年5月11日

60

主题

0

好友

8880

积分

绿玉

石子
65 颗
帖子
8874
在线时间
1122 小时
2#
发表于 2010-5-12 00:01:58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给我们提供了治病的“偏方”,可惜益虫蜈蚣现已基本绝迹。
现代科学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呵。

17

主题

0

好友

775

积分

玉皮

石子
2 颗
帖子
774
在线时间
49 小时
3#
发表于 2010-5-12 02:40:03 |只看该作者
蜈蚣可入药不假,要说是益虫嘛,就怕怕了。

21

主题

0

好友

160

积分

沙粒

石子
41 颗
帖子
160
在线时间
154 小时
4#
发表于 2010-5-12 03:49:04 |只看该作者
[quote]谢谢楼主给我们提供了治病的“偏方”,可惜益虫蜈蚣现已基本绝迹。
现代科学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一些负面的 ...
    农村的人大都知道,谈不上什么偏方。谢过飘然!

21

主题

0

好友

160

积分

沙粒

石子
41 颗
帖子
160
在线时间
154 小时
5#
发表于 2010-5-12 03:50:16 |只看该作者
[quote]蜈蚣可入药不假,要说是益虫嘛,就怕怕了。
    蜈蚣是否益虫?不大清楚。

303

主题

1

好友

1万

积分

黑玉

石子
5065 颗
帖子
17855
在线时间
583 小时
6#
发表于 2010-5-15 12:17:00 |只看该作者
百足之虫啊,别惹它,哈哈,不过大公鸡不怕它。

用微笑
我蒙住忧郁的眼睛
忧郁找到了我
在一场深深的爱中

45

主题

0

好友

1467

积分

璞玉

石子
10 颗
帖子
1466
在线时间
167 小时
7#
发表于 2010-5-15 12:58:46 |只看该作者
呵呵,长得蛮吓人的,关于它的笑话也很多,呵呵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21

主题

0

好友

160

积分

沙粒

石子
41 颗
帖子
160
在线时间
154 小时
8#
发表于 2010-5-20 20:57:51 |只看该作者
散落的记忆碎片(4)
      
地 蜱 子
       地蜱子:紫金客家土话译音
       学名:蜇虫。  
  
       小时候,鼻子上长个疖子,手脚上生个又红又肿的疔疮,是常见的事。此时,母亲就会去屋外壁根下、柴草间、厨房灶脚等阴湿的地方,在泥砖底下,或霉湿的柴草碎片底下,寻找地蜱子。捉到几十只后,放点红糖进去,捶烂敷到我鼻子的疖子,或手脚身上的疔疮上。这药一敷上去,发烧热烫的疖肿部位,顿时觉得清凉起来,一两天后,疖肿就会慢慢消退了。
     
        地蜱子,这是紫金客家人的叫法。其学名叫做蜇虫,别名可多了,地鳖、土鳖、地鳖虫、地蜱虫、地乌龟等。此虫为陆生性昆虫,怕光,昼伏夜出。性喜温暖湿润,适宜生活于室内外阴湿的松土中。雌雄异形,雄虫有翅,雌虫无翅。虫体长约3毫米,虫体上下扁平,黑色而带光泽。
       可别小看这小小的昆虫,它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中药材。书载有破血逐瘀,续筋接骨的功效。可治疖肿、血瘀经闭,症瘕积块,跌打瘀肿,筋骨骨折等症。
       随着农村钢筋水泥楼房的大量崛起,农村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土砖瓦房日渐消失,地蜱子生长的阴湿地基本消失,因而现在农村也难觅此虫。再加上现代医药广泛应用,民间地蜱子作药用的土法治疗也基本失传了。
                                                                                             2010年5月19日

21

主题

0

好友

160

积分

沙粒

石子
41 颗
帖子
160
在线时间
154 小时
9#
发表于 2010-5-21 03:16:29 |只看该作者
散落的记忆碎片(5)
   
    苎 麻   (抽子)
      抽子:紫金客家土话译音
      学名:苎麻
   
        记得1976年结婚时,妻子娘家送的嫁妆是一叠手工纺织好的苎麻布料。这布料是妻子的祖母亲手“接麻”手工纺织而成的,用来做蚊帐。当时,有一顶苎麻帐,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了。
        
        想起这块布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村中老妇人“接麻”的场景。那时,农村老妇人大部分都会“接麻”,尤其是农闲时节,坐在厅里、门前、树下“接麻”,是随处可见的一道山村风情。
   
     “接麻”,是将一大绞苎麻,先分成许多小绞,浸入清水中;一小绞含许多缕,每缕又可分掰为丝状;分掰成丝后,每根进行手工连结。所谓“连结”,就是把一根掰成丝状的苎麻,与另一根同样细小的苎麻打个转折小结,然后用手捻紧连接起来。“接麻”的老人们把一大捆粗大的麻皮,从大到小细细分掰,一直掰到象丝一样细小才进行连结。一根又一根驳接起来的丝线,层层叠叠绕缠放进竹编的“接笼”内,盛满后,卷成线团。线团储存多了,一是用来做缝补衣服的细小针线,或纳鞋底用的粗条针线,二是请织布师傅来上机,织成麻布,用来缝制蚊帐。
      
        苎麻,紫金客家人土话称之为“抽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山区农村被广泛种植。苎麻可谓全身是宝:麻皮可用来纺线织布;麻叶是营养丰富的猪饲料,紫金人还用糯米与苎麻叶来做“抽子敉”,味道可口。书上资料还介绍麻根含有“苎麻酸”的药用成份,有补阴、安胎、治产前产后心烦,以及治疔疮等作用;麻骨可作造纸原料,或制造可做家具和板壁等多种用途的纤维板。麻壳可脱胶提取纤维,供纺织、造纸或修船填料之用。鲜麻皮上刮下的麻壳,可提取糠醛,而糠醛是化学工业的精炼溶液剂,又是树脂塑料。
   
        随着现代工业高速发展,针线、蚊帐等日用品己完全现代化生产,“接麻”这一古老的技艺己毫无作用,因而苎麻也被人们遗弃。现在紫金地区苎麻己经基本绝种,青年人己不知“抽子”为何物了。
                                                
                                                             2010年5月20日

21

主题

0

好友

160

积分

沙粒

石子
41 颗
帖子
160
在线时间
154 小时
10#
发表于 2010-5-22 02:23:56 |只看该作者
散落的记忆碎片(6)
      
    黄   麻
         
         紫金客家话译音:黄麻
          学名:黄麻

           
       农闲时节,在树荫下“绞索”,是上世代五、六十年代,紫金山区农村到处可见的一个劳动场景。
      “绞索”是紫金客家土话译音,用文字语言表达,可能用“绞绳”或“编绳”较恰切。紫金客家话把“绳”称之为“索”,紫金人讲“索”,就是绳子。
      绞索,是一项古老传统的手工劳动。工具只是一副“绞子”。绞索劳动一般由3个人同时合作进行。一人坐在捆绑着绞子的高凳上负责转动绞柄,两只手同时操作;一人驳接麻皮;一人分发麻皮。随着绞柄的手工不断摇转,一条条驳接起来的麻皮被越绞越紧,两边单股麻皮驳接绞紧后,及时合并,再绞扭结成“绳”。
      一般农村常用的牛绳、箩绳、吊绳、犁耙绳等各种农用或家用的绳,都是手工绞成。
     绞绳的原料是黄麻。黄麻是一年生草本韧皮纤维植物,黄麻纤维具有吸湿性能好、散失水分快等特点,主要用于纺织麻袋、粗麻布、麻绳等。
     黄麻的叶、根及种子都可入药,书上介绍具有清热解暑,拔毒消肿功效。用于预防中暑,中暑发热,痢疾;外用治疮疖肿毒等。紫金农村常见的是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治疮疖肿毒。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人造纤维与化学产品层出不穷。现在到商店买绳子、编织袋,大部分是尼龙绳,蛇皮袋一类的化学产品。在我们老家农村商店,要想寻找麻绳、麻袋等麻类商品,己较难找到。而事实上尼龙绳、蛇皮袋等化学产品完全可代替麻类织品,因而人们也就逐渐淡忘麻类织品了。由此,紫金地区的农民己不再种植黄麻。黄麻,在紫金地区己进了历史博物馆。
                                                            2010年5月21

Archiver|手机版|朴璞作家网   

GMT+8, 2024-11-8 21:1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