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9-9-22
- 最后登录
- 2017-8-6
- 阅读权限
- 0
- 积分
- 160
- UID
- 24393
- 精华
- 0
- 帖子
- 160
- 在线时间
- 154 小时
- 石子
- 41 颗
- 帖子
- 160
- 在线时间
- 154 小时
|
本帖最后由 秋江 于 2010-8-12 20:57 编辑
散落的记忆碎片(10)
下石坝
秋香江自东向西, 跳跃着,翻滚着,穿山越岭,浩浩荡荡,像一条弯曲盘卷的巨龙,在紫金大地上穿行。
估计是几千年前洪水的巨大威力吧,当秋香江一路西行流经凤安下石时,开辟了一块上千亩的小平原--下石坝。
位于秋香江畔的下石坝,呈长条形状沿江分布。这里有连成一片上千亩的肥沃土地,约60%水田,40%旱坝地,盛产水稻、甘蔗、花生。对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紫金山区而言,这里算是“渔米之乡”了,故有民谣“有女要嫁下石坝,有米有糖又有蔗”赞美下石这个地方。
人们习惯上称的下石坝,从老圩岗起,一直到围博下止,事实上还可伸延到沙径。秋江边生长着茂密的竹林,象一条墨绿色的缎带,嵌镶在下石坝北面边沿。
整体上的下石坝,可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从老圩岗至火烧竹,中段从火烧竹到下坡头,下段从下坡头至围博下。可能是为了便于收获甘蔗制糖,上中下三段地带各建有土糖寮一座。上段糖寮在老圩岗,中段糖寮在坡头下,下段糖寮在榕树下。
整个下石坝有三条灌渠,“一河两沥”担负下石坝上千亩土地灌溉任务。“一河”是指一条小河从甲沐坑发源,经塘肚水、三角产、石角头、陈连排,到下坡头一直流到围博下,最后流入秋香江。这条小河在石角头岭嘴、陈连排尾段各建有一座坡头,分流一部分水灌溉上坝和下坝。这两座坡头分别称为上坡头和下坡头。上坡头分流的水形成两条小沥,一条叫火烧竹沥,一条叫陈连排沥。随着两座坡头分流,小河水到下坡头以下地段,流量越来越小,变成小沥了。到下石围地段三圣庙一带,叫“庙角沥”。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之前的下石坝,基本上处于原始耕种状态。那时,“一河两沥”各种鱼类非常多,到小河里钓鱼,到小沥捉鱼,随便都可满载而归。用畚箕在小河边草丛中捞山虾仔,从三角产岭嘴到上坡头短短二、三百米河段,随便都可捞到二、三斤。在陈连排马缺一带小沥里,一个“滑哥窖”可捉到几十条滑哥(塘虱)。
每年夏天,两座坡头上面宽阔的水面是孩子们戏水的乐园。特别是上坡头,坡头下面有一个水深近2米的潭,坡头上的水飞泻而下冲进潭中,轰隆隆的水声让大人们牵肠挂肚,总怕孩子们在深水潭中戏水出事。而顽皮的孩子们总是不听劝告,背着父母到这里跳水游泳,即使大人们编出了这里有“水鬼”吃人,还有“水猴”咬人脚跟等故事吓唬小孩,也吓不住天性爱玩的孩子,一些家长常常拿着竹鞭到这里抽打孩子,用鞭子把孩子赶回家。
秋香江边茂盛的竹林和下石坝丰盛的物产,繁衍出大量飞禽。那时的下石坝,一年四季都可见到各种各样的小鸟,成群结队在田地里觅食。水稻小麦收获季节,为了驱赶小鸟,稻草人遍地站立,时不时还有村民通过油桶里放鞭炮、对空放土枪(粉枪)、敲打铜脸盆等来吓走驱赶小鸟。或许是鸟多了,捕捉也容易,在刚种下的花生地里用“老鼠打”捕鸟,在菜园里用竹织的自动弹跳小笼捕鸟,用网捕禾花雀,到树上掏鸟窝,都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事。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下石坝经过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加上近年来机械化耕作大规模平整土地,原来的一河两沥、两座坡头、三间糖寮全部消失了。高低不一的地段,高低不平的沟壑,全部变成了平坦的方格田。宽阔的机耕道、水泥红砖砌成的灌渠,上千亩平坦肥沃连片的耕地,引来了深圳一家实力雄厚的农业开发公司,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专业生产菜场。
昔日一望无际的稻海,起伏翻滚的麦浪,清粼粼的河水,活蹦乱跳的鱼虾,成群结队的小鸟,遍地可见的蝗虫、蚂蚱、蝈蝈、蟋蟀,还有春夏两季夜晚田埂上随手可抓的青蛙和解仔(小青蛙)……,所有这些原生态的美丽景色和动物,再也不可能看到了,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已经消失,有些已近灭绝。
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以及化学农药,是人类推动农业生产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智慧结晶。然而,也正是这些人类智慧的成果,让各种动物逐渐走向消亡、灭绝,让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变态、褪色。
留恋昔日的下石坝,还是赞美今天的下石坝?我实在找不出一个标准答案。
2010年8日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