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9-9-7
- 最后登录
- 2016-8-23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2765
- UID
- 24001
- 精华
- 8
- 帖子
- 2765
- 在线时间
- 512 小时
- 石子
- 486 颗
- 帖子
- 2765
- 在线时间
- 512 小时
|
在中学时就学过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中的《渐》。那时非常想看一下《缘缘堂随笔》,可是图书馆总共才一两本,早不知被谁借走了。于是感到有点遗憾。那天在图书馆里逛,不经意的时候竟碰见了《缘缘堂随笔》,于是“顺手牵羊”,本来没有打算借也借了,看了之后又觉得真是借对了。薄薄的《缘缘堂随笔》,篇篇都是精品。丰子恺先生是一位非常细心的人,总能于细小事情中见大道理,联想起来,生发开去,于是便一大篇,洋洋洒洒,说尽极妙人生内涵!
他从“渐”中发现了造物主骗人的手段,而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渐渐”地荒废了青春,荒废了一生,等自己恍然醒悟的时候,沧海已桑田,追悔莫及矣!“渐”骗人的手段是用极细微的变化来隐蔽时间飞逝和事物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为其亘古不变。所以最后丰子恺先生用Black的歌来作结:
“一粒沙里见世界,
一朵花里见天国,
手掌里盛住无限,
一刹那便是永恒。”
“颜面”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每天来来往往,见到的面孔不知有多少,就是不出门,看镜子的时候也能看到自己的颜面,自己的表情。可是我们是否想过这表情为什么在我们看来这么自然?在万人大厅里你也找到旧友,在熙熙攘攘的机场你一眼就可以看出亲人兄弟姐妹,为什么?其他东西有没这变化万千的表情?比如植物动物,乃至艺术?丰子恺先生发现了,《颜面》中,他说人的脸部各器官的排列组合并不是必然的,除了一些生理上“合于实用”的原则外,很多都是偶然的,“苟有别种便于实用的排列法,我们也同样地承认其为颜面”。这样的见解可谓独到!他还说,有特殊训练的艺术家,尤其是画家,能够“在桃花中看出笑颜,在莲花中看出粉脸”,这就推及了表情的范围了,一切生物甚至非生物皆有表情,关键在于个人的辨识力。中国的书法和西方的立体派等新兴美术即是最好的例证。秒!
丰子恺先生信佛,佛眼看世界,很多东西都看得比较开,在一些人生——特别是生命的问题上,他总是比较超脱地看待。他认为人生之所以总会被很多东西困扰,主要是把周围一些繁杂琐屑的东西和生命的价值意义搅在了一起,使得所面对的本物不能孤立地显现在眼前,因而不能看到世界的本质真相。他提倡找一把“剪刀”——宗教和艺术,将尘世的“网”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个世界的真相。
《翦网》中作者由“大娘舅白相了世界回来”的所见所闻,联想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联想到“价钱”与其他一切事物的关系,最后得出“价钱”是一种容易使人限制又减小事物意义的东西的结论。所以大舅娘“白相真开心,但是一想起铜钱就不开心”的话,实在是一种教人深思的生活逻辑。人生或者说世间正是一张极大极复杂的网,“上有千千结”,往事万物皆在其中,于是扯其一线而动全身,牵出无数事物来,“烦恼人生”由此开始。丰子恺先生深谙此道,他以艺术和宗教为“剪刀”,能否剪破这“世网”,解决这一矛盾呢?或许在这一点上还值得我们深思。
丰子恺先生非常重视对儿童心灵世界的窥视。他常常童眼看世界,站在一个特殊的角度看待世间的因因果果,是是非非。他认为世间事物的真相,唯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大人们的心眼因了世智尘劳而蒙蔽,斵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儿女》篇,作者撇开“我”作为父亲的一般立场,认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应该是朋友关系,“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可谓前无古人。其实作者想强调的还是看事物应该剪破世网,超脱地看待人生。他认为大人要求小孩子的行为与之一致,犹如残废者要求健全者的举止同他自己一样,是荒谬的。世人皆企望其儿女“永续父母的自我”,而使之永存,也是荒谬的。孩子的心眼实最明慧、最健全的。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中,第一件事是,“我”四岁的儿子华瞻最喜欢的事竟是“逃难”,作者在惊诧之余又感到一种必然的合理性。在孩子的心眼中,逃难就是“大家做了汽车,去看大轮船”。这是何等的天真而纯洁的看法,然而它正是孩子心灵世界的反映:孩子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第二件事是,当“我”八岁的阿宝和六岁的软软不小心把三岁的阿韦从轿子上翻到在地板上撞了一个响头的时候,乳母问是谁不好,阿宝和阿韦不承认,都由说对方不好到说自己好,最后乳母只好说大家好,是轿子不好,各自方走开去。作者有次想到孩子真是“童蒙”,要是大人一定懂得谦让的方法:心中明明认为自己好而别人不好,口上只是隐隐地或拐弯表示,让别人自悟。于是谦让,聪明,贤惠等美名皆在我了。然而细细的想一想,这又是何等的虚伪!明明是在陈理说义,却偏偏冠以“臣虽下愚”“一得之愚”的谦词,甚至有“我”字处皆可用“愚”代替,这较之于孩子们的“蒙”、“昏”等,实在丑劣得多了。最后作者感慨:唉!我们本来也是同他们那样的,谁造成我们这样呢?
《华瞻的日记》作者以童眼看世界,通过华瞻的一系列天真的疑惑以及大人们冷淡的回应,再现了一个孩子纯白而美好的心灵。
对孩子的敬仰和赞颂之情,丰子恺先生确实是独一无二的。他经常不把小孩当“小孩”,而是怀有一种“敬畏”的心理。他认为小孩没有红尘杂念,心明如镜,最能体现人世间的智慧。
我读《缘缘堂随笔》,最受感动的一篇要数《阿难》了。“我”妻小产,半夜生下六寸长的阿难,而当“我”从医生的手里窥看的时候,这块肉忽然动起来,胸部一跳,四肢同时一撑,宛如垂死的青蛙的挣扎。之后便不再跳动,渐渐的冷了。阿难的一生只有一跳。作者在感到悲伤,慨叹生命之脆弱的同时,又为阿难祈祷,为他祝福。阿难一跳了却一生,较之于“我”在尘世蒙混,实在是更好不过的了。人生在世,百年浩劫,都似昙花泡影时现时灭。苦海一生,沾染世尘,何其累赘!阿难一生只有一跳,一秒之间干净地了解在人世间的一切,堕地解脱,不撄浮生之苦,是明智的选择。而宇宙间人的生灭,犹如大海中的波涛的起伏,大波小波,无非海的变幻,终归元于海。作者最后说,并不是他与阿难缘薄,其实阿难就是他,他就是阿难,“无所谓你我了”。这是一种佛眼窥出的人生。这是他对孩子涉世未深的智慧的崇敬和赞颂的一种终极升华。
《缘》写了缘分对人生的影响。人生充满了偶然性,人的一生其实都是由大大小小的缘分连结起来的,缺其一点而有可能全部改变。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缘分是奇妙的东西。
丰子恺大多数文章都有一种“痴气”,或寻根究底,或另辟视角。他有佛家的豁达和明慧,同时又有学者的敏锐和细腻。《大账簿》是痴气十足的代表。作者由手中所持“不倒翁”不小心十足翻落河中,进而想到它的行程和归宿,然而这一切有无法推知。世间万物的来来去去其实又有谁能够一一记录呢?只有事物本身知道罢了。作者想象有一册极大的大账簿,记载着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因果果。唯有如此,才能解除我从来的疑惑与悲哀。其“痴态”实在典型。《秋》是佛眼看生死,认为生荣不足道,而宁愿喜欢赞叹一切死灭。《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也是感人至深的篇章。“我”与缘缘堂风雨五载,而今在敌机的一声“轰隆”中化为灰烬了。但缘缘堂中的一事一物“我”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缘缘堂虽然没有了,但它的牺牲是光荣的事。作者最后相信抗日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缘缘堂不久就会复活,大家不久就会有“光荣的团聚”。
《缘缘堂随笔》所叙之事大都是身边的事,所写之人大都是身边的人,所阐之理也是非常贴近生活的道理,读来总能有很深的共鸣和启发。
2009-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