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9-8-3
- 最后登录
- 2024-10-31
- 阅读权限
- 0
- 积分
- 17854
- UID
- 23080
- 精华
- 0
- 帖子
- 17854
- 在线时间
- 582 小时
- 石子
- 5060 颗
- 帖子
- 17854
- 在线时间
- 582 小时
|
爱如澄海,哀而不伤
文/云索
我这一生,爱诗,恋诗。之所以爱诗,一因为身世的坎坷,二因为我觉得诗歌是美的。之所以恋诗,为着诗歌所呈现出来的深渊气质,为着诗歌是灵魂栖息的家园。自正式认识阿樱以来,我的身边有了一个诗艺高超的诗姐,她是我诗歌的引路人。近读她的《你把悲伤装满了大海》,我的内心洋溢着狂喜,我对此想说的太多太多了。
我读过阿樱的《风吹向陌路》,读她那本诗集的时候,我一次次的陷入激荡与沉思之中。当我们彼此多了了解之后,我更加感觉到阿樱的坚韧与美丽。我去过一次大亚湾,我告诉她那是我第一次看海。我看着海浪一波波来回,我真正感受到了潮起潮落的烂漫与无奈。我对阿樱说,你要写诗啊,你要写诗啊。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觉得,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不会停止他翔舞的旋律的。
最近阿樱说,她想写诗了,她有写诗的感觉了。我就期待着。很快,她的《你把悲伤装满了大海》横空出世了。我很明白,她这首诗是写给天下所有没有“家”的浪子的。我反复读这首诗,真的是百读不厌,按照人们的说法,这就是真正的好诗。
黄金明在《爱之迷醉,爱之宿命——序阿樱诗集》里写道:这是一个以爱为生的人,或者说爱情就是她的生命。这是他读了阿樱的诗集《风吹向陌路》后写的。正好我最近也读了这本诗集,亲自品读过才有发言权。“爱”是阿樱诗歌的主题。在《你把悲伤装满了大海》以前,阿樱的诗多是书写爱情的甜蜜与伤痛,而通过这首诗,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她的转变。首先我们看题目,题目起得不凡,“把悲伤装满了大海”,那么悲伤就与大海同在,而对象是“你”,不是“我”自己。我从以下几个角度谈谈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在冷与疼痛里揭开冰山一角
开头是一个雨夜,“突然的冷再一次被你点燃”,那是什么来点燃的呢?是思念,还是疼痛?抑或别的什么原因?“多少年了/我一直无法绕过这些/‘绕过你——向着别的事物’”。“我”无法绕过爱,爱是“我”一生最坚硬的信仰。
第一节有一个最核心的词:孩子。一般只有母亲,称呼自己的子女为孩子。而“我”却可以称呼她所怜爱的任何人为孩子。这里作者阐述最多的是“我”,而叙述主体“孩子”,仅仅是出现一个意象,那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请吸取我的手的血液吧,孩子”,“我”为何想要抚慰他?因为他的疼痛而疼痛着。
第二节中“我”和“孩子”同时登场,“我丢弃了水和谷粒”,我们知道,“水”是阿樱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可以说正是“水”,使阿樱的诗歌大放异彩,她的诗歌里面的水,让我们在一派水气氤氲中感受到了浩浩汤汤的诗情。有评论家就说过她是“以爱为凭,指水为证”。“我”还“丢弃了/天涯”,说起天涯,我们总是想到憧憬或是流放,我们会想到生命的放逐。两人的手紧扣,“黑暗就无边了”。让人感到忧郁和压抑。为什么说黑暗无边了呢,应该说这是两个孤独的灵魂,无法成为彼此光明的福祉。“孩子/睡梦里/你需要绕过自己的障碍/回到/温暖故乡”,“我”早已知道“孩子”的心事,睡梦中的孩子那么安静,他还在梦里流浪吗?“绕过自己的障碍”,他的“障碍”是什么呢?
诗歌至此,已经暗含了诗题中的“悲伤”,我们知道那个孩子是悲伤的。“我”在“孩子”身边,也许我也在悲伤的哭泣。也许孩子在梦里能回到温暖故乡,但他的故乡是温暖的吗?所以这里的故乡,应该是一个温暖的家园,而不是凄凉的所在。
“我”的“冷”被点燃,黑暗无边无际。孩子入睡了。而“我”只有一个心愿:只要孩子好。
奔涌的大海带不走幻影和悲愁
第三节如长风破浪,在一派喧嚣的声响中,我们迎来了全诗的高潮。“掏空我们的是敌人/还是知己?”,有时候,我们为知己倾尽一生的真诚,说尽一生的故事。敌人可以掏尽我们,但敌人掏尽的,是我们对他们的最后一点幻想和天真。下面有一个关键词:阴影。这个词一是点名时间,二是表明心情,三是给了第二节“障碍”的答案。显然,诗歌出现了一个画面:海滩,两个并行的人在互相倾诉。两人的心情因为回首而逐渐沉重,终于“孩子”受不住了,对着海大声呼喊起来,他的声音是那么悲怆而激越,在“我”泪眼朦胧的时刻里,仿佛“孩子”的悲伤装满了大海,也装满了“我”的心。大海却不停止,也就是说大海依然奔腾着它的奔腾,它能自由把握自己的意志。那人呢?“孩子”那么伤感,“我”呢,和他一起悲伤吗?和他一起在悲伤里沉沦吗?
可以看出,“孩子”的重重压力得到了一次尽情的释放。在海的面前,他可以展现自己最感性和最狂噪的一面。叫过了,喊过了,他的心情得到了片刻的安宁,但是以后呢?如果几次倾诉,如果看一次大海,他的阴影和哀愁就可以被大海永远带走的话,他将不再是“我”眼中的“孩子”了。所以,“我”是不安的。虽然“我”默默注视着他对着大海啸傲,但“我”想,他要面对的,绝不是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
这一节,我们看到一个面朝大海饮风的孩子的背影,我们耳边回响着他绝望与悲哀的嚎叫。那滚滚滔滔的大海,那滚滚滔滔的心潮,使全诗的节奏出现了一个层进的递高的最强音。非常神奇的是,孩子的叫喊似乎有某种回应,海水涨潮了,蔓延了之前还是沙地的地方,给人一种风起水涌的感觉。我们都说天人感应,这是很神奇的。因为我们不知道是因为阴雨天气让我们觉得心寒,还是我们低落的心情使天也哭泣。也许是“孩子的叫喊”,使大海也激荡了起来!
然后是归去,“孩子”变得平静多了,他还会悲伤和哀愁吗?不好说,也许他的悲伤和哀愁只是暂时潜伏了起来。但我们希望他的心能有平和和安宁,哪怕只是短暂的一季。
母性的呼唤与温情的等待
最后一节,时间显然是黄昏。燕子在起飞,“孩子”兴奋地叫着,啊,燕子,燕子。“我”轻轻答应着,是啊,是燕子。但“我”有一种深深的忧伤和担忧,“我”的目光是深沉的。看,“你站在它们中间/比我的睡眠还迟钝/比秋天/还落寞”,“孩子”多想和燕子一起飞,感受飞翔的自由,过与天空为伴的生活。但“孩子”终究是不能飞的,所以当燕子都飞走了以后,他愣住了,我们看到了他的失落和矛盾,他彷徨在想飞的意念中。所以他“迟钝”,“我”因痛苦很难入眠,所以这个比喻是让人难忘的。“我”的内心在叹息:啊,可怜的孩子。
“孩子”是落寞的,我们看到他一会儿看那在天空盘旋的燕子,一会儿低头看着脚下的大地,也许他很迷茫,不知道明天的路究竟会在何方。天渐渐黑下来,“啊,鸟儿倾进了黑夜”,天黑了,“孩子”还在失落吗?他有点魂不守舍,他在想些什么呢?
在“我”的不眠不休中,不归的“孩子”成了最大的思念和牵挂。“我”看到了“孩子”那颗破碎的心,我看到了他的忧伤的灵魂。“只有她在遥远的轻轻唱/—回家吧回家吧/我的孩子”,诗歌在摇篮曲一样的韵律中结束。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有些焦虑的母亲的形象,但她的心是温柔的,她在轻声呼唤着“孩子”,希望孩子“回家”。而且她还在“孩子”前面加了“我的”,这是耐人寻味的。这说明只有“我”,对孩子的思念不变,对他的爱不变,对他的牵挂也不变。这种温情,往往最能打动浪子的心灵。因为浪子的心中,也曾有一个温暖的家。草木无情,有时凋零。浪子在飘零的人生中,正是因了人间的这种大爱,而不惧宿命中的凄风冷雨,坚持向着彩虹和梦想不断攀登。
全诗在一种呓语般的呼唤中结束,读来并不让人觉得凄苦,反倒让人内心洋溢着熊熊的温暖和不倦的期待。不管落花流水,还是涛声依旧,任何人都不会拒绝这种发自诗人内心的爱和抚慰。诗意穿林渡水而来,时间之翅闪耀着温润的光芒。
所以,阿樱这首诗体现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博大的爱。如果要再划严密一点的话,那就是博大的母爱。这种爱是无私的,是对受苦的生命的关顾和呵护。虽然“我”的内心也许也是悲苦的,“我”面对着一个不幸的女人要面对的种种。但是,“我”以爱为歌,从来不曾改变对爱的信仰。如果说“孩子”的悲伤曾装满了大海的话,“我”的母爱也装满了大海。追随着“孩子”,让天涯的浪子心中有回家的感觉。
尘世太多悲苦的生命,他们很伟大,因为他们是那么坚韧,他们也很渺小,常常被岁月的风沙湮埋。而只有诗歌,那些表达人性关怀和博大的爱的诗歌,能够穿越岁月的尘埃,成为历史洪流中璀璨的星光和深沉的祝福。
回首,如梦的岁月山重水复;展望,如诗的人生海阔天空。
读阿樱的这首《你把悲伤装满了大海》,给我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感动。能为阿樱的诗写写自己的所思所感,本身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