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0-2-15
- 最后登录
- 2011-10-26
- 阅读权限
- 0
- 积分
- 77
- UID
- 28126
- 精华
- 0
- 帖子
- 77
- 在线时间
- 3 小时
- 石子
- 0 颗
- 帖子
- 77
- 在线时间
- 3 小时
|
从章太炎先生的一副对联谈起
吕烈
祭仲逐突,春秋不非,嗟斯人何独蒙谤?
项王玩印,英雄一短,愿时贤借以自惩。
这是章老夫子悼陈烱明的挽联。怪哉,一代国学名师,怎么会写出如此平仄不协,词性不类的东西,还好意思张榜出去吗?为解此疑,我搬来很多资料,埋了几天书堆,终于理出了头绪。
要弄清这段民国糗事,还得先晒一晒陈烱明的陈年老帐。光绪三年(1878)陈烱明(原名捷,字竞存)生于海丰白町村。光绪二十五年(1899)考中秀才。1909年当选广东谘议局议员。同4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广州起义,陈任敢死队第四队队长。起义失败,逃亡香港。5月组织暗杀团,一次炸伤水师提督李准,一次炸死广东将军凤山。武昌起义后,一批同盟会人聚于香港,推举陈为总司令。攻占惠州。旋兵进驻广州。广东光复,陈任副都督。年底,孙中山从海外返国。二次革命时,陈在广东宣布独立,1916年讨袁,任粤军总司令。1917年护法运动,被孙中山任命援闽总司令。1921年,孙当非常大总统,又任命陈为陆军部长兼内务部长。至此,粤军已成孙中山可以依靠的武装,陈亦与孙亦成为民主革命的亲密战友。
那末,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最佳拍档,由猜忌,对抗,到兵戎相向,两败俱伤。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裂痕的不断扩张可以追溯到下面几个焊点:
二、具体行动不咬弦。孙是革命领袖,要求党员绝对服从,政见不同,公开异见,并起而行,各执其异,均为孙所不容,且耿耿于怀。孙规定中华革命党党员须向领袖宣誓効忠,打手指模。黄兴、陈烱明等均表示反对。陈还批评说是“帮会遗风,既损人格,亦与现代民主建党原则不符。”试想,孙中山得知,心里又怎么舒坦。孙的政治方略,把国民革命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他认为人民是“无知可怜的幼儿”,“一来幼稚,二来不亲政,须由革命党拯救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陈却公开斥之:“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政时代之口吻。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末有长足之进步。”陈也太拗。拆人的西洋镜。后来者有彭某,你不赞成“三面红旗”,提意见呗。干吗非得吃下三斗三升火药,炸平庐山,找苦吃啰。1921年1 月,国会在广州复会。孙主张选举总统。陈则认为,依总统选举法,总统由两院联席选出,出席议员至少占全体的三分之二。即580人以上才能举行,现在广州议员人数才二百来人,且实行记名投票,岂不是自已立法,自已毁法。又是陈烱明,又倒俩了。
三、对国际问题,两人取向大相迳庭。陈在国际交往的问题上,坚决以国家独立自主为重,早在1915年了,就与黄兴、柏文蔚、钮永建、李烈钧共同发表声明,绝不依赖外力干预中国内政,“窃览世界诸邦,莫不以民族立国,一族以内之事,纵为万惡,亦惟族人自董理之。倚赖他族,国必不保,殷鉴未远,即在平南。”1920年4月,苏联代表路博到漳州访陈烱明,表示愿资助陈完成统一,但要中国放弃外蒙。(国人小心,从老毛子到老大哥,对咱們的国土可算计着哩。)陈当即拒绝。1931年,日本军方频频派人游说陈烱明,劝其出山合作,陈提出,日方必须书面保证归还东三省,作为合作前提。日方不允,却送陈一张八万元的支票。陈不假思索,大笔一挥,在支票上打个大叉掷还。孙中山多年来联络外国许以利益,为当时很多有识之士所诟。章太炎在挽孙中山一联中直书其过:“举国尽苏联,赤不如陈独秀;满朝皆义子,碧云应魏忠贤。”(碧云寺是孙逝世后曾一度寄灵处)这就是曾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的大知识分子章炳麟先生对孙的个人看法。虽是以偏概全,亦见一斑矣。
四、北伐问题南辕北辙。孙中山目光远大,他深信有力量征讨北方军阀,开创一个真正的共和国。多次敦促陈烱明出兵湖北,并要广东筹晌400万元。陈深知桑梓疾苦,认为粤桂战事方息,花费巨大,所余无几。即使停下所有建设,亦只能强凑200万。1922年2月,孙执意进兵出发。但湖南方面,无论当局还是民众,久已厌战,公开拒绝北伐军借道。孙中山只好班师。4月9 日,孙令在桂各军一律潜师返粤。行至梧州,陈烱明方梦里初醒。孙与陈摆条件,一陈立即北伐,二,陈筹500万元军费。陈无法接受,遂被罢免内政部长,陆军部长、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四职。陈一怒只身返惠州。5月9日,孙开始北伐。并发表宣言,承诺只要徐世昌下台,他亦同时下野。6月2 日,徐宣布告退。6 月3 日,蔡元培、胡适、高一涵等各界名流二百多人,联名呼吁孙中山实践诺言。但孙以革命尚未成功,不予理会。
五、 邓铿之死。1922年3 月,陈烱明的参谋长邓铿从香港公干回广州,在广九车站遇刺,两天后身亡。国民党坚称是陈烱明所为。但当时报界记述“公(邓)知凶手所自来,且身中要害,知不能免,急命司车者驶回省署(陈烱明办公的地方)。告陈公暨家人以后事。”“有人问凶手为谁者,邓又叹气,谓,‘我认得,真不料他杀我。’”后来陈烱明解职离开广州,“邓仲元夫人及邓之介弟闻讯,赶至车站送行,陈与之谈话甚久,语及邓仲元身后时局之状況,相对泣下。”当时美国副领事4 月4日报告称“是国民党,以警告陈烱明而下毒手。”英国总领事4 月22日也有报告“国民党谋杀陈烱明的参谋长邓铿,现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若说孙陈之间的分裂,原先还是暗底下进行,至此,已一发不可收拾了。
六、炮轰观音山(越秀山)总统府。驻守广西的粤军,听到陈烱明解职,沸反了天。5月8日,孙中山委任陈烱明部下叶举为粤桂边督办。谁知叶不领情,反而集合了60多营粤军,以“清君侧,除宵小”打回广州。各界吁请陈回省,甚至陈独秀亦劝陈烱明不如就此加入共产党。孙中山从韶关返广州,要陈立即到广州面商。6月15夜,粤军高级将领开会,决定政变。“陈烱明在惠州派秘书陈猛荪持亲笔信劝止叶举-----叶举阅后,当着陈猛荪的面将信掷落地上,----叫陈猛荪回报陈烱明,事情已不容不发------陈烱明怒不可遏地把茶盅也摔碎了。”16日粤军围攻总统府,孙中山脱险登上军舰,宣布对粤军开战。“必率舰队击破逆军。”于是海军沿珠江炮轰粤军,而粤军炮火还击。造成大量平民死伤,民皆逃避,十室九空。陈烱明派代表登舰,表明愿意和解。但孙已下令北伐军回师靖难,故断然答复“不能求和。”然孙翘首以待的北伐军,半途为粤军所败。孙孤悬江心,械弹两绝,8 月9日由英国炮舰接载到香港。1923年1 月陈宣告下野,退回惠州。1925年,国民党东征。在彭湃领导下,海陆丰农军积极配合,陈烱明的粤军无心恋战。粤军终于被消灭。
七、三落最终不能三起。1911年陈烱明就任广东副都督(都督胡汉民因随孙中山北上,实际上已离任),治理广东,已表现出令人叹服的才华。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后,与胡回到广州。立即请陈靠边。陈为免内讧,交出印信,连夜走避九龙。但胡汉民长于党务,疏于治理。既得不到省议会支持,又与商界和军队交惡,捅下的娄子可以扎堆。孙无奈,只好复任陈为广东护军使。经此一折腾,叫陈烱明心里不打个九九才怪。1921年孙中山屡次叫陈筹款,北伐,陈无动于衷。10月29 日是,孙在梧州设大本营,愤然表态:“我已立誓不与竞存共事。我不杀竞存,竞存必杀我。”遂有把手枪交给黄大伟,令其剌杀陈烱明之举。(见章太炎《定威将军陈君墓志铭》,事亦经黄大伟本人撰文证实。)次年便罢黜陈一切职务。1922年8月,陈烱明重返广州,复任粤军总司令。11月底,孙重金运动滇桂粤联军,讨伐陈烱明。1 月15日陈下野。说实在,孙是很赏识陈的,曾说“陈烱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又曾以“狼、大、快”形容陈的作风,盖粤语常以“狼”字喻勇猛。北伐遇阻,乃思良将,经吴稚晖,汪精卫等的劝说,孙同意与陈再度合作。几经周折,由吴稚晖,莫纪彭,邹鲁到汕尾,达成协议:大军从江西进发,陈军攻福建,两军至长江汇合。拟好两份通电,陈已先签名,由吴带回广州,经孙签署,即行发兵。“吴从汕尾回来,即日上广州,这时国父已经北上督师韶关,吴先生又赶到韶关,到后在国父跟前呈阅两封通电,并陈述陈氏已经悔过,其言至诚。国父向吴先生索(陈的)悔过书-----吴将身跪在国父前,再说一句“我吴敬恒代陈烱明悔过”。看来,吴为了大局,已经给足了面子,也知道给足台阶让孙转弯,偏偏孙中山不转肩。吴不胜婉惜。一个坚执,一个固执。政治家的度量和胸襟都抛九霄云外。
一身外竞能无长物,青史流传,足见英雄有价;
十年前所索悔过书,黄泉送达,定邀师弟如初。
这是1934年陈烱明遗骸移葬惠州时,吴稚晖送去的挽联。其痛惜之情,溢于言外。
当时亦有人撰一联云:
叛党不叛国,是耶非耶,盖棺自有定论;
逆人不逆天,功否罪否,后世岂无公评。
对孙陈之争,早已发出要重新考量的信号。不叛国,不逆天。足以概陈公之一生。但我仍觉得叛党二字,似可商量。陈与孙反目,怎就是叛党。孙=党吗?弹劾美国总统就等于反对美国吗?如果一个领袖错了,大家都不能议论,甚至要为贤者讳。这才是悲哀。话要说回章太炎的对联了。“祭仲逐突,春秋不非,嗟斯人何独蒙谤”出自《左传》,祭仲立太子突(厉公),厉公以祭仲专政,使雍纠杀之,事败,雍纠死之,厉公出走,祭仲复立昭公。对于此事,孔子在编《春秋》时,这位专讲君君臣臣的老先生并没有指责。孙陈之争,与之相比,何其相似。而我们又怎难把一切过失都栽到陈烱明一人身上呢?“项王玩印,英雄一短,愿时贤借以自惩。”引自《史记。集解》项羽吝于爵赏,玩侯惜印,不能以封于人。这里借以讽孙中山罢免陈的失策。没有政治家的肚量,容不得人才。真服了这老先生,也不知他从哪里弄出这僻典,却恰如其分。两句慨叹之语,也是情真意确。不必工求平仄,何曾讲究对仗,却充满人性的流露。充实和浓郁,让我们感受到大家的风范。与那些专砌词藻,极尽工巧,卖弄编章,却毫无内容,无病呻痛的工联,雅对相比,优劣判若天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