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璞文学论坛

标题: [诗心与诗象] 细微剖析阿樱名篇《水塔》(代贴) [打印本页]

作者: 阿樱    时间: 2015-4-14 10:25
标题: [诗心与诗象] 细微剖析阿樱名篇《水塔》(代贴)
[诗心与诗象]
细微剖析阿樱名篇《水塔》


秀实

    认识诗人阿樱已有一段时间。不记得那年因诗而来惠州,阿樱专程由淡水过来相见。晚上在惠州的朝京门有个诗歌朗诵会,我读了阿樱的《水塔》。《水塔》是很奇特的作品。我说的不是“陌生”strange而是“奇特”peculiar。前者常指诗歌的语言而后者即指涉诗人的思想乃至审视外界的角度。诗分四节,依次为5-7-5-2行的自由体结构。“水塔”在诗里,是“象征语”。先读诗如后(句子前标示为序数):

《水塔》

01
秋天了,我的水塔为你
02长高了一层
03本来我是想蓄满水就告诉你
04本来我是想让水流遍我全身
05好让指尖涌出一首诗来漫浸你

06
但你回去之后
07每天都在不停地发烧说胡话
08我想起你划动火柴的模样
09你把自己一根一根点燃
10十天十夜烽火连天啊
11如此炙烤我的桃林
12什么鸟兽都给你吓跑了

13
现在 只有我和水塔
14形影相吊
15现在我只想
16把升高的水塔迭起来变成道路
17把温情的水蓄在身上变成河流

18
当你有一天听见大海的喘息
19你千万不要哭出声来

    毫无疑问,诗具有强烈的暗示。语言的表像是“水塔”,内里却别有所指。这是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之一,即传统诗歌的“意在言外”。“水塔”在这里是“思念”甚或“欲念”。诗讲求艺,无论委曲或直白,技艺娴熟的诗人写来往往不乏可观处。但永恒的诗作更需得“心法”。诗末两行,寓之以套语的“大海”和“哭”,就是因为有前面不着痕迹的“象征”,方才有去庸俗化的果效,这就是心法所在。故而,此两行虽是全诗最平凡的笔墨,但寄情之深,却无与伦比。
    这里所谓的“心法”,也即是“心源”。“心源”原为佛教词语,指心为万法之源。即个人观照到所有的不同的世相,其个别的所谓真相均源自内心。优秀的诗人,懂得诗之至高,乃在呈现这种“真相”,而非变幻不定的“世相”。诗而能这样,则需对自身的〝心源〞有所觉醒。这种觉醒于诗人来说,是“观照”。阿樱为诗,正正具有这种非凡的观照。
  我曾笼统评说过阿樱的诗,说她“既得诗艺复有诗心”。诗艺可学而诗心源自天赋(天赋,我理解为“气度”、“阅历”、“思想”、“悟性”、“学习”五者的总和,而非天才)。这里的诗心,也即我说的心源。北宋邵雍《暮春吟》诗有“自问心源无所有,答云疎懒味偏长”句。这里昭示了一种诗人的处世态度,即接近于无可无不可的“听天由命”的哲思。而拥有这种态度的诗人,可得心源,而其内心也必然是痛苦的。而惟有这种心的痛苦,方才成就一个优秀的诗家。置阿樱在中国诗坛板块来审视,境况正正如此。
    这种“心的痛苦”在那里呢!法国作家加谬在散文《反叛的诗歌》里说:“他们(诗人)想推翻一切的同时,表现出对秩序的难舍难分的留恋。在极度的矛盾中,他们要从不合理中汲取合理性,把非理性变成一种方法。这些伟大的浪漫派传人声称要把诗歌变成典范并要在诗歌最令人心碎的因素中找到真正的生活。他们把那些亵渎神明的话神圣化。”(见《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加缪着,杜小真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回到《水塔》的文本。诗题的“水塔”water tower一词,本有歧义。一般是指建筑物上蓄水的容器,即广府话的“天台水箱”。也有指建于高岗或山坡上的石屎建筑物。香港著名的户外水塔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的水塔。另外,蓄水池旁的塔状建筑物,也常被称为“水塔”。为人熟知的是欧洲瑞士琉森湖Luzern Lake上的卡贝尔廊桥和八角型水塔。诗里指涉的“水塔”,虽为象征,不具实义。但所指为何种水塔,却关乎“象征词”所延伸出来的涵意。达诂诗意,我以为令内容较合理和丰腴的,是把水塔理解为“蓄水池”或“水库”。
    诗第一节五行。言秋天水塔长高。于诗人阿樱来说,这是穿透了事物的真相。平庸的诗人会通过事理的辨析而把诗句改为”秋天了,我的水塔下的水涨高了一层”,或等而下之的“秋天了,蓄水池的水涨高了,掩没了水塔的一层”。当我们拿来与原诗对比,便悟到了有无“诗心”的差别。
  第二节七行。诗人离开了眼前所见,转到了一个人的身上。而这个人之出现,当然与第一段的景物密不可分。这是个世俗的“怪”人。但也同样是诗人看到的真相。“发烧说胡话”是怪,“十天十夜的焚烧自己”也是怪。但其实这都可理解为一种苦苦相思的呈现。在这些怪诞的言行底下,这人却是诗人所朝夕思念的一个正常不过的世间男子。此节分三部份。06-07行是第一部份。08-10行是第二部份。11-12行是第三部份。当第二部份极写相思之苦楚,第三部份诗人笔锋丕变,忽发娇嗔,抱怨这世间男子要全然的拥有自己。那是诗人在回忆中曾经的幸福。
    第三节五行。回到当下境况,令人悲凄。我特别谈第14行的〝形影相吊〞。那是一种相思不得的苦。〝形影相吊〞是惯用语,对诗艺有点认识的诗人,都会在诗里尽量避免使用,因为这种语言已具有相对固定的解释,不容易令人多作遐想。但这却和诗的“直白技法”一样,并非必然的。其优劣还得看有无诗心。诗心存焉,则所有语言无不可再加活化。在这里,“形影相吊”甚贴当下境况,即水塔与水。我们不必再演绎老套的“女子是水所造”。因为乃才是真正的平庸。另一个要谈的词语是第17行的“温情”。这里含有“寛恕”的意思,而在这里已不单是对“男子”的寛恕,而扩大为对“生命”的寛恕。
     末节两行。前已有论析。“大海”意象暗贴“蓄水池”。蓄水池蓄水涨而不歇,终有着大海的言语。这里用“喘息”而排除“汹涌”、“澎湃”、“咆哮”等套语,不能简单的看成用词的剀切。这是诗心令诗人对一个词语有了强烈的语感。于焉准确的传达了一种悲情,即生命相分的无奈。
  我这里所说的“诗心”,其实就是千百年前南朝刘彦和《文心雕龙明诗》里的八个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一个诗人如能好好的做到,那其诗自然蕴藉诗心。现在是太多的诗人着重“发言为诗”,而忽略了“在心为志”,重“技法”而害“诗心”。阿樱因其不慕名利,不逐权位,而令其诗保有一片苍翠的淳真!有诗心的作品经得起细微的剖析。读《水塔》感悟良多。

2015.4.3.

作者: 李勤    时间: 2015-4-14 23:11
坐沙发欣赏这诗人对诗人的细微剖析。
诗心与诗象。挺好的标题。
细微剖析诗心与诗象,这听着就让人期待。
不过,读下来,却难免觉得这称不上细微剖析……或许,是篇幅不够?
作者: 阿樱    时间: 2015-4-15 09:39
老师慧眼,我也觉得按此标题,没写透。也可能是篇幅问题吧。不过,对此诗的理解基本准确。
作者: 忘川    时间: 2015-4-17 10:34
当年第一次读到这首诗,就觉得实在是太厉害了~~~
作者: 阿樱    时间: 2015-5-18 10:38
忘川 发表于 2015-4-17 10:34
当年第一次读到这首诗,就觉得实在是太厉害了~~~

谢谢忘川来读。




欢迎光临 朴璞文学论坛 (http://8.217.206.15/)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