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在午夜萌动
[日期:2009-12-15] 阅读:160 次
——访广东省小小说作家联谊会会员我院中文系学生徐威
假如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假如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
——徐威
“今天有个老师说,我写小小说终于上道了,听到后又喜又悲。”这是徐威在风辰诗社群里的一段“牢骚”。他是在今年三月份开始写小小说的,目前,在《羊城晚报》、《桂林晚报》和《惠州文艺》等刊物已发表不少作品。最近,又写出了一篇颇有深度的小小说《疯狗》,深受诸位小小说作家的好评——“终于上道”由此而来。
徐威,是我院中文系08级汉语言文学3班的学生,也是广东小小说作家联谊会成员和惠州小小说学会会员,多篇小小说入选《近三十年广东小小说作家精品选》。其中,小小说《绝招》自在《羊城晚报》发表后,继而被陆续推荐到《青年文摘(彩版)》(12月上半月刊)和《小小说选刊》(2009年第24期)刊出。
作为一名90后大学生,他用一支笔撑起了自己多彩的大学生涯,用文字演绎了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
用怀疑的眼光博览群书,厚积薄发
徐威酷爱读书,自入大学校门的两年来,看过的书约有两三百本,平均每周阅读两本。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看上了一套《成语大全》。四十多元对于当时的他不是小数目。他拿着爷爷因为他考试得了第一名而奖给他的十元钱,再向妈妈要了十元钱,凑上平时积攒的零花钱,跑到书店买书,但是钱仍旧不够。书店的老板欣赏这个爱书的小毛孩,就低价卖给了他。
徐威所看的书,五花八门,散文,小说,诗歌,历史,哲学等等。对于鲁迅、周国平、海子以及戴望舒的作品,不仅读多遍,有些还会背下来。看的书多,吸取的营养也多,这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写作功底,即所谓的“厚积薄发”。
对于鲁迅的作品,他说,“刚开始阅读鲁迅的作品时,觉得他写的不好,不知所以,现在才感受到他的伟大,那是源于生活经历的丰富以及心智的成熟。我打心底里佩服”。
至于余华的作品,徐威也是很喜欢的,高三那年,余华出了一本颇受争议的书——《兄弟》。一开始是借看同学买的,看了一半被要回去了,按耐不住,于是自己去买了一套,反复看了六七遍。“好作品是应该反复研读的”。
“天道酬勤”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老话了,徐威对其有深切的体会:任何一件事情,不付出努力是不会有收获的,一旦用心去做,也许会得不到你所要的,但是一定会有所得。对于文学创作更是如此,如果不下真功夫,肚子里没墨水,投机取巧写文章,也只能做“暴发户”。所谓“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徐威看书,有自己独特的方式:看书需要思考,这才是正确的看书方式。“我现在看书有点不一样,我是‘批书’,用现在论坛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砸’,用砖头狠狠地‘砸’。很多文学作品,都被我‘砸’过。这不是自负,我是在认真阅读之后,思考他们哪里写得好,哪里欠妥当,这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徐威如是说。
文人不相轻,勇往直前
徐威在09年担任中华复兴网总版主时,有个文学爱好者请他看篇文章。徐威爽快地答应。结果,对方发过来一篇四万多字的小说。他花了几个小时耐心地看完,并给对方提出自己的看法。后来,和那位作者成了好朋友。
徐威说,在指出别人错误时,同样也是在告诫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我感谢那些曾经在写作道路上帮助我的朋友,我庆幸遇到了他们。出于他们的感染,我现在也很乐意帮助他人。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原来,徐威在大学期间,遇到了不少贵人,特别是大学的写作课老师阎占士。阎老师笔名雪弟,是我院中文系的教师,他同样热爱小小说创作,是惠州小小说学会副会长。在小小说创作上,他常常指导徐威,介绍知名的作家让他认识,把徐威领进了惠州小小说作家的队伍。
此外,徐威也热爱诗歌创作。大学伊始,他加入了我院风辰诗社,诗社里聚集了一群热爱诗歌,喜欢写诗的学生。徐威在这里认识了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是新手上路,所以关于诗歌的东西,很多不懂。于是,每写好一篇诗歌,就电邮给诗社的诸位“长老”,虚心请教,乐意接受“砸来的砖头”。诗社的人都很欣赏这个好学的小伙子。
徐威有自己独特的诗歌创作方式。他会记下头脑中突然跳出的一句有诗意的话,找一个主题,然后扩展成一首诗。“我写《我要一把剔骨刀》就是用这种方式写的,那会儿我喝了点酒,脑子里蹦出一句话——用它剔除每一根想你的骨头。于是用了几分钟扩展,成了一首爱情诗:我要一把剔骨刀,细长的,锋利的/夜深,酒精同化我的血液的时候/用它剔除每一根想你的骨头/从骨头到趾骨,一个都不能少/当它终于完成的时候/全部骨头消失不见,而我烂醉如泥”。
假如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
徐威第一次投稿是在上初二那年,“当时很大胆,把自己的作品投到了国家级刊物《微型小说选刊》。虽然石沉大海,但是我没有气馁”。
“假如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假如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这是徐威的座右铭。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的自信和进取。他说,虽然这话有点儿偏激,但是它却深深地激励了我。
他第一次在校外刊物《桂林晚报》发表的小说是《空红包》,在谈到心情时,他说,高兴是当然的,同时,也应证了那句话——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脸上是自信和从容的微笑。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又在《羊城晚报》和《惠州文艺》发表文章。
在谈到自己大学规划时,徐威用了四个字进行描述“修学储能”——踏踏实实学习,总没有错。他打算考研,攻读博士学位。将来做一名大学教师。对于未来,他有自己的憧憬:工作之余,看看书,写写文章。他认为,纯粹写作不能保障自己的生活,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才行。所以,写作是业余的。他很赞同北大教授钱理群说的一句话:“首先要有一座大房子,来放自己喜欢的书”。
徐威经常在深夜读书写作,把自己的文字戏称为“午夜萌动”。深夜,寂静的宿舍,甜美的呼吸,唯有他在灯下耕耘自己的青春。午夜写作,源于生活习惯,也是因为安静可以让人更清醒地和灵魂对话。祝福,他的青春岁月里长出美丽的麦子,“吐着芳香,站在山岗上”。
(外宣组记者 严淑芳 叶小娟 吴丹霞)
(编辑 吴惠 郑秋强)
欢迎光临 朴璞文学论坛 (http://8.217.206.15/) | Powered by Discuz! X2.5 |